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2097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9篇
综合类   104篇
信息传播   4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清代编纂词选蔚成风气,词选的编纂大多有着强烈的转变风气的意识,能够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从源头上把住质量关,如实反映唐宋词或清词的创作面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做到认真、务实、负责,从原作的校勘到词调的考证、词人里爵的还原都是一丝不苟。  相似文献   
52.
《康熙诗词集注》是近年来出版的颇有力度的古籍整理著作。是著在版本校堪、考镜源流方面筚路蓝缕,在诠次辩证、疏注考订方面证据今古、巨细咸蓄,且成功地以诗证史、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是著包容深广、梳理细密,不仅为研习康熙诗词者提供了一部完备的读本,而且为保存和整理古代典籍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3.
《金瓶梅》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井妇女形象,明代中晚期经济的转型所带来的人文思潮的涌动,促进了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以身体欲望的满足来展示生命存在的价值,追求平等权利和个人尊严。但根深蒂固的伦理文化的拘囿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又使这种有限的觉醒带有不可避免的盲目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54.
后村寿词占其全部词作的将近三分之一,其中自寿词再现了刘克庄闲逸、愤懑和疏狂的心理历程,真实地反映了他本人的性情和抱负,其祝寿词也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不可尽废。  相似文献   
55.
词是从唐代的民间歌唱的歌词孕育发展而来, 开始大都是表现歌场舞榭的生活, 多用秦楼楚馆的俚俗之词。当它经过文人的逐渐改造, 审美情趣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诗的深刻影响, 它的审美趣味也因此发生了的重要的改变; 另一方面它力图彰显词的自身审美特性。总的说来词的审美嬗变表现在两个方面: 审美格调, 脱艳入清; 审美创作, 由比兴到寄托。  相似文献   
56.
李清照前期的愁词,抒写的是个人生活感受,后期则为国家民族的灾难而悲,其思想的深度、内容的充实远甚于前期。  相似文献   
57.
金元时期全真教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三教合一,返本归原;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积功累行,功行双全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全真教思想在对唐宋以来我国思想界三教合一、凸现心性这一主流趋势做了充分回应的同时,也对“生与死的关系”、“出世与入世的关系”这两个古老的话题给出了自己超越三教的回答。  相似文献   
58.
文龙对于《金瓶梅》的主旨有着独到的认识。在考虑《金瓶梅》是否是淫书时,其把思考的重心放在读者身上,认为读者的素质是理解《金瓶梅》是否是淫书的关键;他还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来思考《金瓶梅》的“四贪”问题,认为深层次的快乐来源于心灵的自足而非欲望的满足。另外,他还指出《金瓶梅》是有慨于世事之作。  相似文献   
59.
《文心雕龙》有五分之一的篇目谈到了《楚辞》,并设专节讨论屈原。《文心雕龙》深刻论述了《楚辞》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从理论上肯定了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心雕龙》全面分析了《诗》、骚之同异,肯定了屈原"自铸伟词"、追求新变的文学史意义;《文心雕龙》还从"诡异之辞"、"触类而长"、因方借巧、"重沓舒状"等方面总结了《楚辞》的审美特质。《文心雕龙》的《楚辞》批评,直观地传达出了刘勰本人进步的文学史观,而且对六朝的文学创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0.
本文叙述了杨公骥先生破译《巾舞歌辞》的经过,以及赵逵夫研究《巾舞歌辞》的一些情形。以杨公骥《巾舞歌辞》校本与赵逵夫《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奠舞)演出脚本研究》中的“复原本”进行对照,并列举赵文中错误10例,从而证明赵逵夫不是《巾舞歌辞》的破译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