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04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鲁迅的杂文作为特定思想形式和艺术形式,在很高的程度上显示出立体思维的特点,这在我国的杂文创作中是独树一帜、非常罕见的。我们探讨鲁迅的这种思维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全面认识,也可为当今的杂文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2.
杨晓昕 《天中学刊》2007,22(1):62-64
陆机的《文赋》是文论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篇章,《文赋》中的部分理论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对《文赋》中所蕴涵的道家思想作一探寻无疑是必要的,这对于更好地理解《文赋》的理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3.
“回乡”是鲁迅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作者“回乡”方式有两种:心理的追忆和现实的无奈,前者温馨无比,后者则表败萧瑟。从二者的强烈反差中可窥测出鲁迅毅然“走”于无望的黑暗现实时的那份果敢、坚定与孤独。  相似文献   
64.
刘铭传继承了沈葆桢筹划台湾海防的思想:讲求武备,力主保台;善后筹划,防患于未然;依托大陆,台闽联防;派大员常驻。由于时代、形势的变法,刘铭传的海防思想又有所发展,一是入手点不同,二是布防的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65.
小说要"从容不迫",是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中的自觉追求。论文挖掘了鲁迅小说从容之美的表现、美学特征,并深入探讨了其小说从容之美形成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66.
鲁迅:对生存隐秘的凝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文学活动,具有复杂的多向度的意味。他赞美摩罗诗人,欣赏的是他们对人间隐秘的发现,其文字都是失败或抗拒失败的内心的外露。小说中呈现的对现象界的内在性的穿射,杂文中对人世间本质的关注和虚妄的颠覆,对假象的警觉,都说明鲁迅是一个忠实于存在、历史和自我的人。  相似文献   
67.
《祝福》中的我富含意味。暧昧含混、矛盾犹疑的我,拓宽深化了《祝福》的意义世界,使之不仅仅成为一个苦难故事,同时构建了一个新型知识者的自我反思主题;不仅涉及到现代知识分子与吃人文化、人间苦难、时代责任之间的关系问题,更涉及到知识分子自我生命的沉沦虚无与价值创造问题。前者堪称一个重大的社会历史命题,后者则意味着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在这样的视野下,《祝福》在叙事结构、叙事风格上的独到表现实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8.
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大师,十分重视史学的求真。他认为史实失真的主要原因有:历史真相本身不容易看透,只能靠观察者和记录者去推测;史事在传播的过程中失真;史事失真由今古之别铸成;史家的史识和史德造成史事失真;记载者认为大家都知道的史事不记载;古史“层累与剥蚀共同作用”;记录历史偏重文学笔法;史官要秉笔直书很难做到等。  相似文献   
69.
自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设立“小说家”类目以来,古典小说及其研究成为我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民初以来,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以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高深学术造诣的著名学者,以中国古典文献学方法和西方系统科学方法相结合的全新范式,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流变史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骄人成果.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就是其中的典范.文章以《中国小说史略》为经纬,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衍生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对小说衍生文献的系统化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0.
舒芜是1955年胡风事件中的关键性人物,他在事件当口的特殊表现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话题。舒芜从最初结识胡风和在《希望》上发表《论主观》,到运动中走向倒戈,期间思想形成和转变的状况颇为复杂。今天冷静下来进行较为细致的心理探源和思想过程描述,对于我们廓清并深入理解这段历史,认识并反思建国前后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