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63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8篇
综合类   23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声音文字通》为明初赵谦花二十载写成的一部韵学著作,在当时影响颇大,受到学界重视。原书未及板行,学者罕知。今据现存《永乐大典》所采录的资料,对其声类进行考索研究。《声音文字通》的语音混切较为繁杂,基本代表了明初北部吴语的一些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82.
王竹村是曹寅的诗友,有研究者曾指出"曹寅希望王竹村能把曹頫教育成才",但未能引起重视,本文考察了与王竹村有关的诗作、跋记及《江都县志》,发现王竹村和王允文是同一人,他确实做过曹頫的蒙师;在这个基础上,本文再进一步推断曹頫"自幼蒙故父曹寅带在江南抚养长大"的起始时间是康熙四十八年春夏之交,宋和《陈鹏年传》所记载的回答康熙皇帝提问的"织造幼子",不是指曹頫,而是指曹颙。  相似文献   
83.
肖满省 《闽江学院学报》2013,34(1):13-17,22
陈第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学术上也有突出的贡献。在易学方面,他的《伏羲图赞》借易图以阐理,大胆创新。他不仅在义理、象数方面取得了特异的成绩,还运用自己所擅长的古音古义研究,撰成《杂卦传古音考》一文,在易学研究领域里开出了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84.
从《文心雕龙》原文所述可知,刘勰写作《隐秀》篇的主旨,是在提倡一种中正的写作之美,并提出如何创造这种写作之美的对应策略。据此,可以纠正当前将“隐秀”视为各种风格类型的意见。“隐秀”不是风格类型,而是刘勰主张的“雅丽”写作美学与写作策略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85.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人与计算机进行交流的工具;《易经》包罗万象,《易经》的功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世间万物、宇宙秘密都在其中。如何用《易经》的思维理解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中都包含了哪些《易经》的思想?从两个角度阐述并揭示程序设计与《易经》的关系。  相似文献   
86.
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易"、"道"哲学及"阴阳五行"学说。它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自然、人、天、地关系的感性体悟和辨证思考。核心成分是强调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古徽州在传承、实践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构建与天地、山水相融相谐的人居环境方面堪称典范。  相似文献   
87.
中国古代的阴阳思想于6世纪传入日本后逐渐形成了富有日本特色的“阴阳道”①,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期间对日本的政治、宗教、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阴阳思想被当时的日本高层借鉴有其必然性,与当时日本国内的历史背景关系甚密。其一,它迎合了当时日本统治者的需求,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其二,大陆的阴阳五行思想为朴素的、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的日本原始信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其三,为儒家思想韵传播提供了方便。其四,推动了日本古代历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88.
结合现代汉语方言活的语言材料,择取《白雪遗音》中7则词语进行考辨,从词义方面对《汉语大词典》等缺漏、失误等不足进行补充和订正。  相似文献   
89.
殷商时代科技成就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化科学技术繁荣发达,其中先民在天文学、医学、数学、化学等诸多的研究方面,早在殷商时代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许多领域处在世界的前列。这在甲骨文中多有记载。  相似文献   
90.
虞愚在逻辑研究上的成就主要在因明方面,但他对中国古代名辩学和西方逻辑学也有许多独到的认识。他充分认识到墨辩、因明和逻辑三者可通,可以互相解释,通过用因明和逻辑来比较分析墨辩,既看到三者之间的共性,又发现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其间,也存在一些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