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文学结构主义者看来,二项对立是意义和叙事的起点,它规定了文本的叙事结构。自然意象和服饰意象是《李尔王》中主要的意象,它们扩大了该剧的悲剧意义,标示着人物地位和命运的变化,与剧作的主题密切相连。有序和混乱是这两种意象中最基本的二项对立,以此为起点,该剧的叙事结构可以归纳为:有序被打乱到混乱,再从混乱恢复到有序,这也是《李尔王》的深刻主题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李尔王>的译本中,原文中表示血缘本性关系的概念nature和love译成了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孝",使读者产生了错觉,仿佛莎翁在原作中宣传儒家伦理道德观.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悲剧似乎十分经典的契合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的忠孝观:正面有忠臣肯特、孝子女爱德伽、考狄利娅;反面有不孝女高纳里尔、里根,不孝子、不忠之臣埃德蒙.原著中,莎翁借助李尔所呼吁的孝道(孝亲报思)是一种美好的道德伦理义务,这正好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思想.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这部伟大悲剧中,刻画了一个父权与夫权的社会,把女人的欲望描写为社会腐朽和罪恶的根源,揭示出男人和女人之间在权力上的根本对立与冲突。  相似文献   
14.
《李尔王》有着浓厚的圣经文化特征。首先,它对圣经故事《约伯记》进行了明显的借鉴,两部作品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另外,《李尔王》一剧在塑造李尔和考狄利娅这两个人物形象时,多方位地利用了圣经典故,使其形象更加饱满鲜活。  相似文献   
15.
《李尔王》反映了时代剧烈风暴,展现了主人公内心巨大的精神骚乱。在总体意义层面上,《李尔王》表述了秩序的颠倒与重建。剧本起因于“言”与“意”语义秩序的错位,在剧情发展过程又遭遇了“君一臣”、“父一子”伦理秩序的僭越。甚至主人公们只有在“疯癫”、“失明”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之下,才看清楚了一点他们正常状态下所没有看清楚的一些事实真相,以此又对理性秩序来了一次彻底的颠覆。  相似文献   
16.
自莎剧《李尔王》始,在英国文学嬗变中,"李尔的荒原",作为人物活动的舞台背景、意象或文化符号,不仅获得了启发人进行社会批评与艺术之思的功能,而且获得了整合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动力功能。  相似文献   
17.
悲剧往往体现着作者对现实更深刻的认识。被公认为"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思想集大成者的代表作之一。而在它所折射的灿烂文学光芒的阴影下,则是体现出来的作者依附于权贵,取悦于王权,为王室服务的权贵思想倾向。本文就这一思想的体现及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旨在更加全面了解莎士比亚的思想和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8.
对比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和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调第头》两部伤口进行比较研究,不难发现两部作品在故障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安排上有极其相似之处,同样描写了父亲对女儿的深情和女儿对父亲的忤逆不孝;两位你亲都年老体弱,面对女儿们的无情无义都呼天抢地咒骂女儿,后来都是悲惨地死去,但由于伤口所反映的历史、时代、环境以及道德规范的不同,两位作家在表现父女之间感情和义务的冲突这样一个共同主题时,又必然表现出复杂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通过考狄利娅和爱德伽两位主人公完整地建构了基督式的仁爱隐忍苦修精神的人格结构,通过这种方式,莎士比亚为“重整乾坤”,解救乱世中的个体提供了一套方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希伯来基督教思想是莎士比亚创作乃至整个文艺复兴思潮的思想源泉之一。将人文主义思想和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与此相抵触的,是不尊重文学史事实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在莎士比亚剧作中,韵文(verse)和散文(prose)常常交替出现。这种现象既复杂又具有奇特的魅力。莎士比亚常在这两种语言表现形式之间来回调换使用,以达到不同的目的和戏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