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70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0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梁启超的“移人”说以艺术的情感力量为出发点,阐扬艺术对人的审美、教化作用,以期通过艺术审美培养优美的趣味,从而“无所为而为”,实现生活的艺术化,并达到改革社会组织,改变人民精神面貌的目的。他对艺术审美教育善恶二分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是巫鸿美术史研究的早期成果,通过对武梁祠千年学术史的考察,巫鸿以"中层研究"的方法重新对武梁祠石刻画像做出阐释。传统美术史研究注重视觉观念上的"图像"和"形式"两个核心概念,巫鸿则关注"空间"在美术史个案研究中的内在潜力和功能,通过重构一座单一的墓葬建筑探索其政治、宗教和思想含义。巫鸿利用"中层研究"的方法成功打通了武氏祠石刻画像的空间形式与汉代社会文化的联系,将武梁祠的研究转向更为具体的空间性向度。  相似文献   
43.
着眼近现代文化传播背景,论述梁启超导读书目在继承以往传播特色基础上的如下发展:一、有强烈的文化传播意图;二、读书方法的较大发展;三、书目体例的创新。  相似文献   
44.
规讽诗以含蓄的手法规劝、嘲讽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以兴治济身、振危释惫为创作目的。梁陈规讽诗的选题多讽谏朝政 ,从不同阶层诗人的感情角度出发 ,多向性地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披露了门阀士族与寒门庶族之间的派别之争。其特点以刺官为主。在艺术上 ,因受儒家诗教、诗人社会地位的影响 ,梁陈规讽诗呈现出婉曲隐晦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45.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其哲学思想存在着内在的逻辑:重内固本和儒化生命主义的哲学路向使他相信解决中国问题的工作必须从乡村入手,依赖乡村人自身的力量及其主体意识的觉醒;而慎变求稳的动静观、中庸调和的宇宙观及儒化的实用主义,使其乡村建设运动必然走上发展合作经济、平民教育等事业的改良道路。  相似文献   
46.
梁鼎芬一生中多年掌教书院,先后主讲端溪、广雅书院,任两湖书院监督、两湖师范学堂监督,他极力倡导书院藏书,是书院藏书的忠实践行者。论文介绍了梁鼎芬致力于书院藏书的生平事迹,并分析了其推行的书院藏书之量大、面广、制度完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47.
李桢 《科教文汇》2011,(23):91-93
成都武侯祠是四川旅游景点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也是四川导游考试中经常涉及的景点。在中职导游教学中,采取文学鉴赏的方式能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武侯祠,更生动地讲解武侯祠,并且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也是将文学鉴赏融入导游教学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48.
梁启超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关注儿童教育的教育家之一,他在反思、批判中国传统儿童教育的同时,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儿童教育理念,形成了自己的幼学教育思想。他重视幼学教育、严格教师质量,并且创新幼教方法,这些思想对于现代儿童启蒙教育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9.
文化是实现国家权力合法化的主要手段和目标。齐梁时期国家文化权力的重要体现就是总集的编纂。齐梁时期的总集编纂,其目的虽是通过国家权力控制文化,但实际上起到了保护文化、发展文化的作用。因为总集本身就是众多作家作品之合集,其文化的包容性显而易见;再加上编纂的公正,则显示其文化政策的平等性。这种文化政策相对秦汉时期的文化政策而言,是相当进步的,极大地促进了齐梁时期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为今天我们构建新文化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50.
许多思想家或学者都从道德方面论述自由,康德甚至直接提出了道德自由的学说,深刻地影响了《新民丛报》学人。道德是反抗社会的奴役和束缚,从而走上自由的最后一块阵地。没有了道德,自由也就不复存在,所谓的自由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虽然道德是中国几千年来圣贤君子所特别强调的,但是中国的道德并未随社会的发展产生出自由秩序。当《新民丛报》学人看到中国的道德和西方的道德有共通之处时,便将西方的道德自由理念引入中国,并拿起道德的武器来争取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