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1349篇
科学研究   16篇
体育   33篇
综合类   5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刘禹锡担任礼官是在永贞革新失败、经历了连续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之后。刘禹锡任职礼官期间的诗文创作体现了礼官的职务特性,而礼官经历对其文学创作和仕途人生而言,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它不仅造就了刘禹锡抒情酬赠之作的高峰期,而且成为给予其希望却又最终失望的第二次京都从政经历,并见证了诗人坚强、豁达的个性。  相似文献   
992.
《浮生六记》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自传体作品,而英国汉学家ShirleyM.Black于1960年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的英译本通过特定的改译原本更扩大了其海外知名度。通过分析译者对源语进行的整体结构“改头换面”、篇章内容“移花接木”以及将细节描写“浮想联‘篇”’,探寻西方译者如何改译原本、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以及改译原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3.
袁昶是刘熙载的学生,其《毗邪台山散人日记》虽是读书日记,但其中也记载了刘熙载及其读书治学相关的一些内容,尤其是记载了刘熙载的一些行迹和逸事,以及文学和书法方面的内容。《毗邪台山散人日记》鲜为人知,其记载有关刘熙载的文献极富价值。  相似文献   
994.
刘勰“正纬”的原因在于神学化的“纬”已经严重地偏离于“经”,刘勰要“宗经”,就必然要“正纬”。刘勰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来“正纬”。首先从“经”的角度来“按经验纬”,即从“经”与“纬”的生成比较、横向比较以及“纬”的纵向流变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正纬”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正“纬”体之伪。其次从“文”的角度来比较“经”、“纬”与“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得出“纬”体无益于“经”却有助于“文”的辩证结论。刘勰“正纬”所达成的目的不仅在于为了维护“经”的神圣地位而去纠正“纬”背离于“经”的外在现象,而且在于揭示出在“经”、“纬”与“骚”三者之间互动着辩证思维的内在态势。  相似文献   
995.
通过梳理,理清楚忠贞人士黄毓祺的抗清行迹,澄清其初次起义地、再次起义时间、被捕原因、策动钱谦益抗清等抗清事迹史实。  相似文献   
996.
刘邦布衣集团经历秦末变迁与动荡后,以帝王将相身份掌控天下,占有并重新分配社会资源,拥有令人望尘莫及的权力和声望。出身卑微的布衣们通过艰苦奋斗成为高贵的帝王将相,攀龙附凤的皇亲国戚与功臣子侯和异姓王子侯同样获得莫大荣耀。从社会流动角度探讨刘邦布衣集团成员由布衣而将相的途径,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997.
刘开为桐城派大家姚鼐弟子,文名重于一时。有关他的生卒年,存在多种说法。近有学者根据刘开文集中的自述,得出刘开生于乾隆五十四年,卒于道光四年,享年三十六岁的结论。笔者经过考辨,认为文集中的自述是不可信的,刘开生于乾隆四十九年,卒于道光四年,享年四十一岁。  相似文献   
998.
劳资关系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劳资关系紧张,刘少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劳资两利"的主张,即要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的剥削;在发展生产的前提下争取工人的合法权益;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资协商机制和加强对劳资双方的教育来解决劳资争议等。他的主张对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提高劳资双方的积极性,确定政府在劳资关系调节中的主导地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本文试图通过当代著名女作家六六的长篇小说,结合作者本人与时代背景,由人物形象塑造、语言特点、题材视角诸方面进行其小说文本的解读与创作特色探析,展现六六不同于以往女性作家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000.
汉末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的战场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西走马岭上,蜀汉时移置于走马岭山下的谷地。三国后期的阳安关、关口为阳平关的别称,而非位于今陕西宁强县西北的关城的别称。张鲁城位于今勉县西北咸河上游的隘垭口,并非今人所谓的白马城。张郃屯兵之地广石在汉水北岸、阳平关西北今勉县西北的隘垭口至茶店一带,决非胡三省等所谓的在"巴、汉之间"。《三国志》之《法正传》、《先主传》中"定军兴势"为"定军山"或"定军山势"之误,与"兴势"无关。刘备与徐晃激战之地马鸣阁应在陈仓道上的略阳东南至勉县西北,不可能在已被多数人认可的今四川广元市境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