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784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0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贾谊《诗》学寻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近出土文献,分析了贾谊引用《诗经》与四家诗的异同,注意到贾谊说《诗》以“雅”,“颂”为主的事实,说明贾谊的《诗》学继承了春秋官学中“以诗为教”的传统。  相似文献   
42.
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学家和精神革命家,以了深刻的精神力量影响了一个世纪的好几代人。对于他的反响、评论和研究,也几乎横亘了整整一个世纪。对鲁迅研究这一学术景观,做一番世纪玄览,能够从一个侧面透视20世纪中国精神化现象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43.
总结开发、运行慕课《鲁迅十二讲》的经验得失,以下三点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好的慕课,需要坚实的科研基础。慕课《鲁迅十二讲》第一期的线上学员对课程内容的极大肯定是与课程优异的科研基础分不开的。第二,好的慕课需要精良、丰富、即时的线上“教→←学”互动。精心运行的线上“教→←学”互动,是慕课《鲁迅十二讲》深受好评的另一大原因。第三,慕课教学对高校的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涉及到慕课主讲教授的选择、课程业绩的认定,以及同步spoc课程线上线下的课时分配等。  相似文献   
44.
执着于实有却又陷于虚无、坚持韧性反抗黑暗现实却又看不到未来出路和真正希望何在的先驱者们,在孤独地探寻求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一种矛盾、犹豫,紧张、对立,彷徨、两难的精神困境和心理绝境。鲁迅以其独特的充满先驱者味的“微笑”姿态超越了这一绝境。《影的告别》中“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之“沉没”不等于“生命消失”或“失去我的生命存在”之义;《墓碣文》中“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之“浩歌狂热”与“中寒”并无时间上的先后或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5.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46.
近来贬低鲁迅现象的产生有其社会文化背景 :市场经济刺激起一些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有害无益的短期行为 ;社会上普通存在的消解权威的情绪 ;对以往神化鲁迅现象的反拨等。贬低鲁迅意味着对 2 0世纪中国经典文化的否定 ,意味着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割裂  相似文献   
47.
贾平凹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体现了他对女性的体悟、思考和关注,同时形成了他对现代女性应然状态的成熟看法.做女人既要自我本色又要虚饰脸面。  相似文献   
48.
鲁迅是一个以心发现心的人,在其剑拔弩张的杂文背后,隐含着一股情感的激流,熔铸着他浓烈饱满的爱憎之情,然而这种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有的较为外露,有的则倾于内向。无论是溢于言表的悲愤激扬,还是沉郁含蓄的抒而不发无不体现出其“情感中的理性的美”。  相似文献   
49.
《因话录》是晚唐笔记小说中的优秀作品,作者赵约生于德宗贞元十八年至贞元十九年(802-803年)间,卒年大致在僖宗乾符中和之际。赵出身儒学世家,其家族以“文学进身、科举入仕”的方式进入到统治阶层,并与当时一些名门望族联姻,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是赵成功完成《因话录》创作的重要因素。《因话录》成书于僖宗乾符中和之际,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唐代社会的原始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史籍的不足,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故成书之后便被后人广为征引。  相似文献   
50.
朱文藻编著的《葆醇堂藏书录》采用"经、艺、史、志、子、集、类、说"八分法,试图打破四部分类框架。他整合小类设立艺部,把志部、类部、说部提升为一级类目,调整部分二、三级类目的划分、名称和顺序,对类书的性质和丛书的价值做出新认识,反映出以小学、金石学、舆地之学等为代表的乾嘉学术风貌。《葆醇堂藏书录》本着灵活变通的编目原则,力求突破四分法的桎梏,在图书分类上体现学术发展,是古籍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