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9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独立的文学精神赋予萧红小说较同时代女作家创作更辽阔深远的"现代性"内涵,它蕴含着深邃的社会性主题,丰富的女性文学主题,深远的哲学性主题,"现代性"成为萧红小说创作的特质。  相似文献   
22.
启蒙运动所兴起的科学与理性精神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在理性精神的引导下,促生了主体性意识,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进步。但对理性的过分强调,使理性走向了它的反面。后现代针对现代性所存在的弊病进行了批判,反对现代性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强调社会的多元性和异质性。对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争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当前既要强调现代性的积极方面,又要警惕后现代所揭示的现代性的消极方面,同时要防止后现代性本身的颓废因素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损害。  相似文献   
23.
中国现代化历程经历了工具论和总体性两大思维误区.世界现代史向我们昭示了一种历史演进的新思维,即将文明转型看作是不同文明之有机系统的范式性转换.以此观之,从传统向现代的文化转型(亦即我们所谓中国现代性建构)正是非工具论、非总体性的有机系统渐进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要义,是以建设性公民社会运动作为历史演进的根本性推动机制.非总体性有机渐进战略的实现以及建设性公民社会运动这一推动机制的形成,还需要某种动力.从作为战略的中国现代性建构角度来看,这种动力当为社会中层动力.社会中层,不是客观认定的中产阶级,而是主观认同的一种文化结构.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欲使社会理性地、和平地、渐进地发生历史的质的飞跃,其真正推动者乃是社会中层.而社会中层价值,则既不是富贵光荣,也非贫穷光荣,或劳动者天然光荣,而是作为过程的劳动、工作、奋斗、创造光荣.  相似文献   
24.
马克斯·韦伯通过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的理性化的现代性的命题。韦伯的现代性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分析现代性和重构现代性理论来说,有着经典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5.
现代性变革的本质是一种深层的价值秩序的位移和重构,在这一变革过程中,过度张扬的个体主体性和现代性的缺陷和异化造成了个人主义的极端化与社会价值理想失落的矛盾。马克思是最早系统而深刻地批判现代性的思想家之一,反思现代性境遇中价值观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理论基石和核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导向,是时代提出的现实的要求。  相似文献   
26.
张爱玲小说中的言情高于一般通俗作品中的言情,具有现代感和现代性。文章通过对《半生缘》、《多少恨》这两部写男女真情真爱作品的分析,挖掘其相类母题背后情感诠释的不同声音,加深对她集通俗和高雅于一体的高超技巧的认识,体察她为小说发展赢得新的空间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7.
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在诸多问题上的对立虽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们的对立并不是一种向西方学习的“趋新”与回归中国传统的“守旧”的对立,在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一样也是“趋新”者,无非两者所“趋”之“新”有着显著不同罢了。当我们回首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时,国粹派、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派一样,作为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的思想资源,理应受到我们的尊重。  相似文献   
28.
徐訏被认为是一位现代主义作家,但是与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不同的是,徐訏的创作思想和创作背景更具民族特性。他更多地关注了人生的审美关系,探索人性意义的空间,寻找人的生命标准,其目的依然是建立一个和谐理性的世界。通过把西方哲学的外在超越和东方哲学的内在超越结合起来,徐訏创造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现代主义作品,为现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性体验文学范本。  相似文献   
29.
近年来,作为一种越来越重要、充满内在张力的学术范型.研究者对现代性认识日益深化,更多研究者开始探索中国现代性特殊地呈现、描述方式、文学现代性的本土化形态及其独特规律,并在若干具体的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耳目一新的成果.现代性与文学研究范型开始逐步融合.  相似文献   
30.
王国维的文艺思想是以十九世纪末西方哲学为基础的,将西方审美现代性的精神渗透到文艺思想中去,主要表现在其"无用之用"、"无我之境"、"不隔"等理论中蕴藏着审美现代性的因素,标志着中国美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