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63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1.
哲学王是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中的核心观念,是其在天下失序的背景之下构建的关于理想城邦的政治蓝图,该学说强调王者要用哲学智慧和哲学家具备的品质去治理城邦,从而引导城邦健康、有序发展。内圣外王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古代中国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哲学王与内圣外王思想两者都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政治宏图,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和西塞罗分别以《理想国》和《国家篇法律篇》阐述了自己的理想国家模式,而西塞罗是在继承古希腊学说基础上,结合所处环境对罗马早期共和国的优越性做了论证,实际上是一种复古。虽然西塞罗采取了类似于柏拉图谈话体阐述政治主张,但二人之间具有本质的不同,本文即通过对柏拉图和西塞罗之间理论的对比分析,发现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是古希腊第一个真正从理论上探讨灵感何为的哲学家,《伊安篇》中他将灵感比作“赫刺克勒斯石”,并以具有磁引力的“赫剌克勒斯石”为例详细阐释了灵感怎样作用于创作主体。柏拉图对灵感的解说,虽充满迷信色彩,但其中涉及的艺术创作“迷狂”现象、艺术思维的非抽象性等问题对灵感学说的发展深有启示。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的精神概念是在康德对本体和现象区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美学在词源学上根源于感知和感情 ,主要与物质相关 ,或是符号 (本身也是物质 )的精心安排。大脑中的表象有其现实性 ,心中的表象却具有永恒的属性 ,它能够铭刻在记忆中 ,尽管可能要求变形。大脑信息分为两种 :潜在的和确定的。无意识中大量有组织的能量就是原型。心灵不仅具有电子的和无机的特性 ,而且还具有生物的和以太的优势。心灵中的形式处于不断的演化之中。  相似文献   
15.
正义观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核心主题,按照柏拉图正义观思想所追求的正义观是一种社会秩序观,其中包括个人内心秩序的平衡和城邦等级秩序。《理想国》中的正义观与柏拉图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倡导构建和谐世界过程中,柏拉图的正义观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柏拉图的哲学体系分析和论证了其对文字作用的贬低;继而分析了柏拉图的记录者身份,探讨了柏拉图如何试图消解文字与言说的尴尬关系;通过比较柏拉图与孔子、庄子的语言观,进一步探讨了文字与言语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法律篇》的法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篇》是柏拉图的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法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法律篇》的核心是依法治国,怎样依法治国,柏拉图以陌生的雅典人的身份与克里特人和斯巴达人进行了讨论,并就法律的起源、立法的目的、法律的作用、法律的本质和地位、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以及依法治国的具体规定等法理问题谈了系统的看法。《法律篇》一般被视为法理学或法哲学著作,实际上它也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一部法典,它的影响涉及应用法学和理论法学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新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进行分析,指出二语习得过程中“逻辑问题”与“奥威尔问题”同时存在。重新审视了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本质差异,认为儿童的母语习得是对世界进行认识与范畴化的过程中认知成果,即知识体系与语言同时建构的内容与形式一致的过程;而二语习得是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建构语言,是形式与内容相脱离的过程,为二语习得中奥威尔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普罗提诺,融合了古希腊哲学与早期基督教神学的思想, 以“太一”学说取代了柏拉图的“理式”论。“太一”说所强调的主观性、唯一性和统一性,最终将古希腊文论导向了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坛。  相似文献   
20.
Degree Apprenticeships are fairly recent in the landscape of UK Higher Education. As is often the case with initiatives that try to build bridges between the world of work and the world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re is suspicion that in such relationships higher education becomes servant to the needs of business and industry. Alternatively, Degree Apprenticeships perhaps offer a way for Higher Education to add value to the students’ working life. In our paper we try to argue for ways in which the value of the University-side of the provision within Degree Apprenticeships might reflect something of the value of the common good, and of the value of the joy of learning. Leaning on the venerable history of the triangle in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 canon, and in Plato in particular, we demonstrate ways in which Degree Apprenticeships and Plato’s famous example of education as the journey to and from the cave can be brought together. In passing, we are claiming that Higher Education in all its forms would do well not to lose sight of its responsibilities to education as a servant of the common good, and above all, to the joy of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