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4篇
  免费   11篇
教育   622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37篇
信息传播   6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汉书·艺文志》对《七略》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在书籍著录范围及目录体系上继承了《七略》,但在注文、序文、排序归类等方面有所修正和创新,它第一次确立了我国古代史志目录的体例和规范。  相似文献   
102.
蜀文化孕育下的成都民俗体育有其鲜明、独特的文化品格。在史料研读的基础上,从历史变迁及其演进过程的视角,对成都民俗体育所承载的蜀文化内涵及精神价值进行分析与阐释,揭示成都民俗体育具有"亲近自然、包容并蓄、浪漫趋新"等蜀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03.
李恒光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2):57-58,97
清儒在小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在文字、音韵、训诂各方面都产生了卓绝千古的学者,其中高邮王念孙父子在训诂学上的成就更是凌跨古人,独步当世。《广雅疏证》作为王氏父子杰出的著述,为训诂学和语义学的研究开辟了宽阔的途径,他们在训诂学上的功绩可谓"千五百年来未有其人也"。  相似文献   
104.
《台州丛书》汇集宋至清代台州人之遗著,为清代全国最早的地方性丛书,丛书只刊刻甲、乙两集,共10种,编辑者是清代礼学家、藏书家宋世荦。《台州丛书》的编辑保存了富有学术价值的台州乡邦文献,弥补了有些地方史料的不足,对后来者编辑一郡之丛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5.
姚察、姚思廉父子二人所撰的<梁书>、<陈书>不仅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其文学性虽已不能与"四史"相比,但将其部分篇章立于"史传文学"之列,亦当之无愧.<梁>、<陈>二书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姚氏父子以质朴散文写史实为古文运动的先声;叙事简严,文笔洗炼;写人善写"独至".  相似文献   
106.
法家先驱管仲、子产、邓析和叔向等人.都对“礼治”作过探讨.并运用于实践。管仲强调“四维”、“八经”;子产折中于札法之间,认为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叔向坚决维护传统的“礼治”.邓析则“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他们的言论与实践对后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为适应科举考试需要而形成的集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教育机构。保定莲池书院是第四任直隶总督李卫所创办的官立书院,其教育目标定位于为科举考试服务,从而造就了众多封建官僚,培养出一大批文人学者。但随着科举制的废除,书院制度推陈出新,提倡自由讲学,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重视学术交流与争鸣,为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资源。这些因素或成分不仅有教育历史价值,更有其超越时空限制在现代教育语境下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文化遗产保护、爱国主义教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亦可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08.
陈梦雷虽然一生坎坷,但著述不辍,亦为传承妈祖文化作出了一定贡献,他撰有赞颂妈祖神助收复台湾灵迹的赞文,在所编纂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更收载有丰富的妈祖史料,对今天妈祖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9.
林纾是晚清民初之际杰出的散文家,其散文造诣为翻译成就所遮蔽。他坚持古文艺术方面的纯粹性,对古文在近代中国的价值也有独特的理解。他的散文创作也从传统文学内部表现出了变革的气息。林纾的所作所为值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10.
197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南齐书》由我国著名史学家王仲荦先生进行了校点。点校本广参了《南齐书》的众多版本、相关历史著作以及前人的校勘成果,成为目前所见到的最具学术价值的本子。尽管如此,由于历史的原因,《南齐书》在校点上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对《南齐书》校点上的遗留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苴漏补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