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97篇
教育   2592篇
科学研究   632篇
各国文化   179篇
体育   335篇
综合类   180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9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306篇
  2013年   615篇
  2012年   343篇
  2011年   328篇
  2010年   258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291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8篇
  1977年   14篇
  1976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论转型时期中产阶级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中产阶级发展还处于起步期,表现在中产阶级队伍人数少、分布不合理、行业面窄等方面;我国中产阶级不发达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市化水平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等因素紧密相联的;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使社会结构合理化,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城市化步伐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步伐、调节高收入和保障低收入,为中产阶级的崛起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12.
农村发展中所释放出来的过剩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随之而来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现。本文将其置于城市化进程中,从客观实际和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出发,提出要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在分析其特殊性和可行性基础上来探讨应该如何去建构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3.
公正是贯穿科举考试中的一条红线。科举考试对官宦庶民一视同仁,从考场专门设置、糊名誊录、双重定等第、别头试和锁厅试等方法的采用,都力图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实现向上社会流动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得以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科举制度使封建社会通过选纳社会精英进入政治权力中心而不时迸发出活力。  相似文献   
114.
隐喻是新闻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分析汉语和英语的体育新闻语篇,发现新闻语言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首先,从宏观上看,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的赛事报道之中;其次,从微观上看,体育竞赛中的技术动作描写也采用了隐喻,体现了新闻语言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最后,分析了体育新闻语篇中隐喻的三大功能:语篇功能、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5.
考试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工具,一种社会现象。围绕"考试应该为谁服务"这一主题,对作为社会活动、作为工具和作为社会现象的考试,从社会学的角度作了较深入的分析,最后得出逻辑性的结论:考试应该为用户服务。  相似文献   
116.
考试作为一种测度、甄别、评价人的素质水平的社会活动,具有社会稳定功能。考试的社会稳定功能可能是积极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也可能不是积极的,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考试政策的社会稳定功能必须以社会发展功能为前提,应坚持为了发展的稳定,不能为了稳定而牺牲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考试政策行政功能的合理张力。  相似文献   
117.
作为社会化大生产发源地的英国 ,其社会保障立法几乎是和社会化大生产同步产生 ,并表现出其显著的特征。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立法、设立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之时 ,研究英国社会保障立法 ,并作一定程度借鉴和吸取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8.
嵌入班级网络中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形成不同的小群体,这些小群体间的学业成就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者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整体网分析与元分析(Meta分析)相结合,在对大学生班级内小群体的学业成就差异进行多项独立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元分析技术将29项研究(N=1076)的结果予以综合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每个班级的大学生都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数量的小群体,且每个小群体中的学生数量不同;(2)大学生学业成就存在着“人以群分”现象,即同一班级的大学生在互动中产生的小群体在学业成就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大学生应加强与高学业成就水平的小群体之间的互动以提高学业成就;而高校管理者也应采用科学的方法识别班级中的不同小群体,从而采取相应的学业成就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9.
Various initiatives over the past 40 years have aimed to strengthen children’s early learning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ne policy theory—manifest in recent welfare reforms—postulates that requiring single mothers to work more outside the home will advance children’s well-being. We first examine whether young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is related to maternal employment among 405 women who entered welfare-to-work programs in 1998. For girls, age 24–42 months, we found that their mother’s recent employment du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incidence of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inattentiveness, measured by two scales from th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 2/3). Yet these relationships with employment were weaker than more robust associations observed for proximal child-rearing practices, including the frequency of reading with the child, enforcing a regular bedtime, the propensity to spank the child, as well as levels of maternal depression. We then assess whether broader measures of the mother’s economic security help to predict these proximal determinants of development. We observed that food security and indicators of job quality consistently predicted the proximal factor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SEM) provided additional evidence that these broader indicators of economic security, but not recent employment per se, operated through parenting practices and maternal depression to influence girls’ and boys’ social development.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recent findings from random-assignment experiments, showing that employment gains rarely affect child outcomes unless mothers’ income and broader economic security also improve.  相似文献   
120.
郑茜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4):19-25
对科技奖励作用于社会创新的机理加以研究,认为承认是科技奖励的本质特征,科技奖励以“动机+资源+环境”的模式推动社会创新进程和成果转化:通过承认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需求;通过激励机制强化科研人员的创新动机;通过导向机制引导优势资源向重点发展技术领域、产业方向聚集;通过竞争机制筛选优秀科研成果和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而在这种模式下取得的经济效益又用于加大科技奖励投入,循环往复地推动社会创新不断发展。以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为例研究其对社会创新的作用机制,认为其主要通过控制奖励数量、提高奖金额度、调整奖项结构、提升奖励质量等方式发挥科技奖励的承认、激励导向和竞争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广东省科技奖励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发挥民间力量设奖、规范奖后派生待遇、提高个人奖项权重、加大对青年科学家支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