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篇
教育   77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以下要求:能具体明确、文通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付出很大努力。笔者从自身实践的一些经验出发。探索了作文教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2.
苏格拉底关于神的观念是古希腊哲学中长期隐晦的问题。在他的学说中是否有一神学,如有又是何种形态的神学,历来未予重视。然而这一问题至关重要,它与苏格拉底的道德学说紧密联系。苏格拉底有一独特的道德神学,他试图将人应当如何配享幸福的道德学作为人可以如何期望幸福的神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33.
作为一种隐喻,苏格拉底把他独创的教育方法叫做“助产术”,即在谈话、辩论过程中,通过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等几个步骤,让受教育者从具体的事例去思索最一般的原则,从而获得知识,感悟做人的道理。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对我们当今的教育实践有多方面的启示价值:教育活动需要准确地设置目标;教育必须质疑、挑战传统知识;教育要激发求知欲;知识必须自我认识;智育与德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34.
当下现实的教育主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以使其获得外在于生命的生存能力。我们需要以培育心灵和爱智精神的教育来纠偏。对柏拉图对话的教育意蕴的探寻正是为此而做的具体尝试。苏格拉底终其一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对话性教育实践,以培育人们的爱智精神;柏拉图书写对话回忆苏格拉底的教诲;柏拉图的对话体写作避免了口头谈话的时空限制和惯常的书面写作的僵化问题,生动地再现了苏格拉底的教育精神。柏拉图的对话期待真正的读者,怀着生命热情在阅读中进行爱智精神的自我培育,真正地把苏格拉底的教诲带入当下。  相似文献   
35.
孔子的"启发法"和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都以启发式教学著称于世,但二者又有一些明显的殊异,本文从内涵、认识论、师生观、方法论、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探析了二者的差异,以期加深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36.
孔子"不知之知"思想和苏格拉底"自知无知"思想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差异,同时又有相通之处:两者都体现出真实诚恳的态度,阐释出自知之明的德性以及折射出生命本体的智慧。在物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过多地去追求经济上的财富,很少审视自己内心的德性。人们只有内心世界达到充实与净化状态,其精神境界才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相似文献   
37.
回归孔子--欧美启发式教学发展的终极归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问,学生答;其教学过程是始于教师的设问,而终于教师的结论,具有"以教论学"的特征.东方启发式教学则强调学生首先提出问题,再由教师答疑解难,注重教学的针对性,体现出"以学论教"的特征.回归东方是世界启发式教学在演进过程中实行自我扬弃的必然结果,追求孔子启发式教学所固有的学生主体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创造观等思想蕴涵是当代西方启发式教学发生转换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8.
尽管从苏格拉底开始就萌生"丑"这个美学范畴,其在古代一直处于被忽视和非独立的地位。拟通过分析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位巨匠的"丑"观,揭示"审丑"在萌芽时期的状态。  相似文献   
39.
作为东西方教育的源头,孔子和苏格拉底所呈现的教师形象带来了后世东西方教师形象的差异,从师表形象、师道形象和师职形象三方面解构比较二者在教师形象上的异同,在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中寻找价值认同,思考其对教师形象现代重塑的启示。  相似文献   
40.
被称为是小苏格拉底学派的犬儒学派奠基者——古代哲学家安提斯泰尼。他崇尚节制、俭朴,要求禁欲,反对骄奢淫逸的生活。由于身世原因,安提斯泰尼常在居诺萨革(快犬)运动场与人们交流,发表关于社会和人、伦理和政治、真理与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新见解,同时设帐授徒,要收取学费,赚取费用。本文将从学识、品德、理论三方面进一步论证安第斯泰尼格外精彩的演讲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