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85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根据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译者对原作进行重写是为了迎合主流诗学,而诗学又受意识形态支配。因此,可以说,译作是译者意识形态对原作的操控的结果。本文将通过研究“爱情”的徐志摩译本探讨译者意识形态对诗歌翻译的影响,以证明意识形态对诗歌翻译不可低估的操控作用。  相似文献   
92.
语际改写历来是文化转型期改良派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对外来文化的引进和接受、对外国文学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定位所起的导向作用是狭义翻译无可替代的,对描述性翻译研究,尤其是对翻译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在我国,这类广义的翻译却一直被置于翻译研究范围之外,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历史地看,翻译的概念与各类形式的改写历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Andre Lefevere的改写理论将这些联系作了科学系统的阐述。本文以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语际改写为案例,论证多种改写形式无论是自身的翻译研究价值,还是对目的语文学及文化演变所产生的影响,都丝毫不亚于狭义的翻译。  相似文献   
93.
文学翻译与诗性原则--论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的翻译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了众多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在西方世界受到广泛关注,并获得许多国际大奖,对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分析葛浩文的翻译诗学,可以看出他的诗学观除了受到个人诗学影响外,还受到主流诗学地位、诗学态度、经典诗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其选材、翻译方法与翻译作品的宣传等方面,而这一切都体现了他是一个成功的中国文学的翻译者。  相似文献   
94.
中西学养深厚的朱光潜,广泛接受与吸纳西方文学理论时,具有强烈的本土意识。即以中国文化传统作为接受的先在视界、以解决中国文学现实问题作为接受的目的,"过滤式"引进西学;并通过以西学比附传统、对西学思维方式的策略性调整,完成西学的"中国化"。对同处西方话语强势冲击下的当代理论界,蕴藏在朱光潜创造性转化深处的文化心理和方法策略,值得反思与探索。  相似文献   
95.
林语堂是一位集翻译家和文学家于一身、学贯中西的学者,其中英文造诣都达到令人惊叹的地步。该文从勒弗维尔改写理论视角来分析林语堂的英译作品《生活的艺术》,具体来讲是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角度来分析其作品。  相似文献   
96.
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在中学英语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一是整合教学内容,凸显教学要点和中心思想;二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尽量做到全英语教学;三是通过师生问答解惑难点,创设语言听说环境;四是通过复述改写来巩固复习,以期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97.
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阐释改写策略在旅游外宣英译中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根据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并结合旅游文本的文本类型提出旅游外宣英译的"三维"改写模式,并通过翻译实例论证该模式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8.
文学史重新书写了张爱玲,却未全面认识她。张氏小说虽不能简单归于通俗文学之列,但其通俗品格在通俗文学思潮中必然引起广泛兴趣。张爱玲和她的作品也染上了商业气息,商业运作为张爱玲热推波助澜,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9.
阅读教学是一种带有文学解释性质的主体间性对话。从阅读教学的运行机制和内在规律来看,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间性对话显现为文本改写的过程:学生不断地在教师引导下优化自己的解释文本,并借此最终达成知、情、意、言全方位的教育生成。这样的文本改写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文本解释的有效性原则和语言学习效能原则。  相似文献   
100.
该文通过实例介绍了虚拟全景之间、虚拟现实全景与URL以及静止图片之间的链接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