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6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中国古代金石学在宋代达到一个高峰,而有关云南的却仅有《隶释》收录的一通汉碑。至清代,中国的金石学再次出现高峰,著名金石学者王昶及阮元父子相继来滇,亲自寻访石刻并著录,通过他们的著作,云南石刻才逐渐为世人所知悉。  相似文献   
12.
运用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王皓在第5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决赛中的技战术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王皓在发球抢攻段和接发球抢攻段的得分率偏低是造成本次比赛失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王弼以哲学家的致思在经书注解中建构了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这种隐匿在哲学玄学本体论下的文学批评理论范式,对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具有思维指向的功效。然而,王弼的文论史地位几乎是缺失的,其文学批评理论范式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于被遗忘。因此,对王弼文学批评理论范式的研究在当前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品人散文是散文史上值得关注的存在。其文学世界里的主人公群体主要是由热爱与天真两类文化性格组成,从中充分传达出作者一种印象和直觉的品人观。这是汪氏援道入儒、外道内儒的立人理想的体现,和传统儒道互补的内涵不同,从中隐含了其对诉诸西方资源改造国民的反思与拒绝,并包涵了其寻根思想之精义,具有一定文学思想史的考察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世贞歌咏武当的诗歌有120余首。他的武当诗歌取材博瞻,遍咏名山;大胆批判,思想深邃;尽展才思,诗艺独步;诸体皆备,各臻其妙,极大地提升了武当诗歌的创作水平和在全国文坛的地位和影响,为武当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王世贞是名副其实的武当诗歌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泰斗级人物,王蒙的作品一直受到文艺工作者的重视。研究者往往从其作品的时代语境、作家的特殊际遇及其作品的时代意义入手,忽略了王蒙作品中叙事的生发策略与上述几要素之间的微妙关联。就此而言,文章的叙事研究对把握王蒙作品的整体内涵是必要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中晚期,"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转换为"良知"与"知识"之辨。一般的观点认为,阳明强调致良知的道德实践,故而对经验知识有所忽略,甚至是以德性消解了知识。也有学者认为,阳明虽强调致良知之工夫,但并未轻忽知识之价值,知识有其独立的地位。事实上,阳明在论述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关系时,明确有"不滞"与"不离"的说法:良知不依见闻而有,为见闻生成之场域,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见闻之知源于意、物的分化,为良知的客观呈现,故"良知不离于见闻"。究言之,阳明既非以良知取消知识而落入泛道德主义,亦非以知识泯灭良知而落入唯知性主义,而是在承认知识价值的同时回归良知本体之澄明。  相似文献   
18.
郭福宏 《天中学刊》2007,22(6):70-73
汪琬作为"清初三大古文家"之一,其作品历来受到后人的推崇,而其关于散文理论的论述因散见于文集中,至今鲜有人论及。汪琬的散文以"道"为立论之根本,其散文的创作与实用、审美理论均以此为前提。汪琬兼及儒家和道家的"道"学观,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生成他的自然、道德之"道"和实用、致世之"道"。  相似文献   
19.
王韬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法律思想有两个源头:一是传统的儒家文明;二是来自西方思想的滋养。他的法律思想围绕着自强的目的,在宪法观、改革繁琐的律例、国际法观以及改革刑法及诉讼法方面都有创新。作为“亦新亦旧”的沿海知识分子的典型,王韬的法律思想也呈现出新与旧相互冲突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汪精卫于1935年在南京丁家桥被刺。此次行刺由两广资助,王亚樵等策划,孙风鸣执行,主要行刺目标是蒋介石,第二目标是汪精卫。由于蒋介石未出席照相仪式,刺蒋不成即伤汪。曲折的逻辑背后隐含着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