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1篇
教育   246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精品。可与莎士比亚大师的四大悲剧相媲美。剖析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创作者和观众不同的审美心理特征,我们会发现,二者在悲剧结局的创作上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前者的悲剧结局大多“带一条大团圆的尾巴”:后者则呈现出“毁灭式”的纯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82.
时空倒置是意识流小说家常用的一种技法。然而,不同的作家在使用这一技法时却有很大不同。本文将以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威廉·福克纳这两位意识流小说大师为例来讨论他们在使用这一技法时的不同。  相似文献   
83.
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集大成者、人文主义文学的巨人,威廉·莎士比亚对英国戏剧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他的悲剧作品可以说是他在文艺方面,特别是戏剧方面的顶峰力作.为了使剧情更加跌宕起伏,他在他的悲剧作品穿插了各种各样的喜剧情节.本文拟对莎士比亚悲剧中如何穿插喜剧情节以及喜剧情节在悲剧中所起的作用略作粗浅的分析和探讨,从而体现出他作为英国戏剧大师不凡的剧情驾御能力和高超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4.
《暴风雨》作为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生涯最后一部独立完成的作品,被视为莎翁“诗的遗嘱”.由于欧洲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其个人生活环境的影响,其剧作中同时包含了浓厚的基督教意味和人文主义思想,并具有相互交织又相互矛盾的特点.  相似文献   
85.
福克纳是一位极为重视小说艺术手法实验的现代派作家,然而在他不断变化的小说创作技巧之下,掩盖的是他一直关注的重大社会变革主题。本文通过对福克纳主要作品主题思想的分析,揭示了他文学创作追求的目标,剖析了其文学作品反映出的深刻内涵和他本人的内心痛苦和矛盾,从而进一步展示了他企图在幻想与现实之间建立一种沟通的愿望,却始终未能逾越这条鸿沟。  相似文献   
86.
本文将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文革结束之前,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0年,以及新千年以来的10年,进而对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情况作一详尽的梳理和评述。  相似文献   
87.
威廉·狄尔泰作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涉及面极为广泛,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而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狄尔泰的美学思想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并对其后的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狄尔泰的美学思想以“生命”为核心展开论述,也正因为此,他的审美想象观也不同于一般美学家,在他这里,审美想象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文论范畴,而是人类生命超越自我的重要形式,想象正是实现这种超越的载体和空间。因而,在狄尔泰这里,想象被赋予一种终极关怀的意味,并同时具备了本体论的色彩。  相似文献   
88.
1848年兴起于英国的拉斐尔前派,迅速由绘画流派发展为一股影响波及全社会的审美潮流,帮助促成了世纪末的唯美主义运动。作为深受拉斐尔前派影响的一位艺术家,叶芝在梦境之美和象征之美两个方面深受启发,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富有个人特色的成熟诗歌美学。结合拉斐尔前派的浪漫主义起源以及叶芝文学创作中的拉斐尔前派成分来考量,我们可以确定叶芝归属于传统浪漫主义诗人而非现代主义诗人的身份定位。  相似文献   
89.
以威廉姆·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者,不满于建立在现代主义理论上的封闭的、机械的现代课程观,立足于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和科学发现,提出了ODES与"4R"等课程思想。回归性(Recursive)是多尔4R课程标准之一。多尔认为"思想应该回归学生",并主张通过"与环境、他人和文化"的反思来形成自我感。多尔还指出"回归性"与旨在促进预定的表现的"重复"不同,它旨在发展能力--组织、组合、探究、启发性地运用某物的能。基于多尔的"回归性"理论,文章认为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唤醒""破衡""反思"三个策略实现"思想回归学生自身"。  相似文献   
90.
批评界对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代表作《佩特森》的评价褒贬不一。一般来说,负面的批评认为该诗在结构上松散混乱。文章经过对该作品内部结构仔细分析后认为,在《佩特森》前四卷中人与城市互相照应,互相联系,其交织性结构使得诗中并置的众多碎片结合为一个统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