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78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34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21.
庾信是魏晋南北朝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创作兼具南北之风。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饮酒诗不仅仅是其思想情感的寄托,更是排解孤独和困惑的良药。除此之外,庾信的饮酒诗因其具有丰富的想象以及大胆的夸张和巧对精工等艺术特点使其作品更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体现出他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清、真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522.
文章从语言与文学、俗语与雅言等辩证关系入手,通过对《文心雕龙》中有关通俗文学及民俗语言文化等相关文献材料的分析研究,认为刘勰在其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中已客观地形成了其初具规模的民俗语言观。并在对其结构内涵及产生原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阐释的同时,也对其在民俗语言学层面上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较客观辩证的评价。  相似文献   
523.
北朝天文学成就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朝是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他们有重视天文历法的传统.北朝出现过不少天文学家,对天文仪器的制造、天象的观察和记录及历法的改革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尤为突出的要推“北魏铁仪”的制作与使用和张子信对太阳与行星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  相似文献   
524.
《文心雕龙》为何不论陶渊明?从接受途径看,陶作当时影响不如后世深远;在"原道、征圣、宗经"原则和辞采、用典、声律等方面,陶作不契合刘勰的批评标准;陶作不能反映一时或一代风貌,不符合刘勰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525.
张欣和张爱玲两位女作家的作品不约而同地都以大都市为背景、以女性为对象,反映形形色色的人生.同样的女性叙事角度,同样直言不讳对情欲与金钱的欲望和对人类本性的赤裸裸的揭示,及共同走过的通俗文学和"纯文学"之间的都市小说的创作道路,使读者把她们联系到一起.但张爱玲笔下描绘的人性因禁锢而扭曲的灰色情调与张欣笔下创造的温婉平和的旋律,又体现着她们时代的不同.  相似文献   
526.
辛亥革命时期 ,日本出自自身利益的考虑 ,采取反对袁世凯的政策 ,引起两者关系的紧张与恶化。但最终由于英国等国的干预 ,日本被迫妥协 ,放弃了对袁敌视的政策。从日本和袁世凯的关系中 ,我们可以看出 ,两者都是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辛亥革命的。  相似文献   
527.
关于"四信"问题的调查分析--基本群众的"四信"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政治观念的变化集中地体现在人们的“四信”观上。调查表明,当前人们的“四信”观总体情况是好的,但相对而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较弱。增强“四信”观,重在严惩腐败和培养科学的认知方法。  相似文献   
528.
富弼与邵雍,一显宦、一处士,两个对北宋政治、学术思想分别产生重大影响者,经历了相知、举官与拒官、共享桑榆晚景的交友历程。富弼与邵雍的关系折射出北宋中期儒学复兴后,士大夫们对儒家道统和价值观念回归的欢迎,以及"庆历新政"集团成员及其追随者面对熙丰变法和新兴政治力量的崛起的共同抵制。  相似文献   
529.
在旧体诗词创作渐趋复兴的今天,周啸天的〈欣托居歌诗〉取得突出的成就.该诗集视野开阔,多取材于新事物,富有时代气息.作者以鉴赏家的眼力铸诗,追求诗的趣味性.在写法上,好发议论,善于使事用典,具有"以鉴赏为诗"的特点.七古最能代表作者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530.
《文心雕龙》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文学史著述,却带有明显的文学史意味,其中《辨骚》、《诠赋》等篇尤具代表性。刘勰并非有意撰写文学史,而是在探求各体文学特征和写作规范的过程中不期然而然地走向分体文学史,在文体论和创作论的交汇中不期然而然地勾画出各体文学发展流变的历史脉络。这种异于近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撰述策略使《文心雕龙》得以融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者于一体,值得今人思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