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篇
教育   197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3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清史稿》载增祺于先绪二十五年三月壬申任盛京将军,至先绪三十一年四月丙午忧免,方才去任。以后相继问世的四种有关著述却将增祺分为两任,其依据为《清实录》先绪二十六年八月戊子条之记载。然而,据《清实录》该条以后的一系列记载证明,命增祺与江宁将军互调的谕旨并未生效,增祺亦未离职,并始终以盛京将军名义办事上疏,直至先绪三十一年四月丙午忧免,期间并无增祺离职及复任之事。《清史稿》记载正确。  相似文献   
62.
魏源、曾国藩、黄兴和近代中国军事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军事逐渐由封建阶级军事演变为资产阶级军事。在近代中国军事变革过程中,湖南人作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其中魏源的军事思想标志着近代中国军事变革思想的萌芽;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和军事实践标志着近代中国军事变革实践的开端;黄兴的军事思想和军事实践,则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63.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和家庭的渊源。其一,曾国藩自幼受教于儒家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家训的影响,这可以说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其二,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湖湘文化性格的"任性刚直"、"好勇崇俭"、"气太强"等特征及湖湘理学的经世传统,使得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湖湘特色。其三,曾国藩出生在重视耕读的家庭,他们的家庭具有良好的家风和学风,这一点可以说是他家庭教育思想的实践来源。  相似文献   
64.
《资政新篇》是洪仁Gan为太平天国制定的后期的革命纲领,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来改革中国社会。它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具体实施,但其中的一些改革方案和主张却为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所实施。这说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使中国走向富强,以御外侮,是中国各阶段中的先进代表人物共同的认识和奋斗目标。《资政新篇》与洋务运动在向西方学习这一时代的主旋律上找到了一致。  相似文献   
65.
本为《曾巩及其主要亲属行实考略》系列论之一篇,主要对曾巩之祖父曾致尧的生平行实进行了探考。过去对曾致尧的行实研究,通常只注意到《宋史》和欧阳修,而忽略了王安石所作《墓志铭》,本将欧,王所述史料进行了比较,从王安石《墓志铭》钩沉出若干有关曾致尧的史料,并考订了曾致尧的仕历,葬地,改葬时间及原因。  相似文献   
66.
曾国藩的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既有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也不乏新颖独特的见解。深入细致研究曾国藩德育思想,对研究中国近代德育思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7.
在促成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建立所谓“三立”功业的诸多因素中,其心理素质及个性品格起了不小的作用,故梁启超在论及曾氏成功之由时,有其独凭“毅力”取胜之说,曾氏个性品格从智力、意志、品性等方面都有值得探究之处,且具有崇尚“倔强”,战胜自我:追求“坚忍”,战胜对手,厉行“拙诚”,埋头若干等诸多特质,颇有批判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8.
本文将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分成三部分,即从曾国藩教育思想的背景、教育思想的内容、教育方法三个方面来阐述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并结合现实情况概括了其思想对当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9.
众所周知,晚清官场派别林立,步步惊心。然而曾国藩、李鸿章却被同时誉为晚晴的“中兴名臣”。曾国藩为三朝重臣,李鸿章也官居极品,显然都得益于他们的为官之道。二人虽为师承关系,但细细比较,二人在为官背景、为官德性、用人识人、功过是非方面皆有不同。透视分析二人的为官之道,不仅使人深谙官场的风云变化,还可以警醒世人评价历史人物应持有一种客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70.
《茶山集》是宋代曾几的诗集。其编刻流传情况比较复杂,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亡佚。今人对其版本和源流考察较少。文章对《茶山集》的源流和版本情况进行考索,并对曾几的诗进行辑佚,为《茶山集》的整理提供一定的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