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8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5篇
教育   3408篇
科学研究   373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40篇
综合类   23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365篇
  2012年   313篇
  2011年   352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302篇
  2007年   344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233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诚信存在双重内涵:法制内涵(“经济人”的诚信)和伦理内涵(“伦理人”的诚信)。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诚信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经济人”的诚信与“伦理人”的诚信有不同的建构规律。面对诚信的双重缺失,应当以建构“经济人”的诚信为重点。  相似文献   
162.
梁启超的代表作《新民说》结合了西方自由主义理论,梁氏以进化论为依据提出“道德革命”论,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提出质疑;他论述个人精神自由的重要性,并指出“除心奴”是实现精神自由的关键所在,这些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但同时其伦理观又具有很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3.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探索民间武术组织服务于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在传统社会,民间武术组织以武德传承强化乡村德治机制,以门规戒约规范乡村法治秩序,以家长制参与乡村自治实践。而进入现代社会,民间武术组织服务于乡村治理面临着传统德治弱化、法治建设不完善、参与自治机制不健全三方面的困境。提出,民间武术组织要建立新的道德体系,营造乡村治理的德治氛围;加强组织治理,强化乡村治理的法治理念;深化自治实践,主动承担乡村治理职责功能,旨在为更好促进民间武术组织有效治理、推动乡村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4.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等进行教学,对于更好地体现德育内容,扩展其功能,提高该课的教学实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5.
采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这也会引发许多新的伦理挑战。文章对大数据应用于疫情防控的伦理风险点进行了梳理,并从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风险与收益、效率与公平平衡的角度,分析疫情数据伦理问题的特殊性,提出规范数据获取、落实算法理性和限制成果传播等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66.
对体育治理实践展开伦理追问是促进体育治理发展的重要前提。体育治理他人所传达的内涵为社会与社会多元体育治理主体,据此,体育治理他人伦理问题有"相对他人"和"绝对他人"的二元面向:其一,应重视他人需要,基于伦理视角考量体育治理手段的正当性,对复杂体育治理关系包含的伦理意蕴加以反思;其二,确证社会多元体育治理主体的他人地位,认可并尊重他人的客观存在,与他人协同共治,并在体育治理中可以对他人负责。体育治理他人伦理的根基是诚实守信,目标导向为体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公正,具体包括自我与他人的商谈伦理、责任伦理、制度伦理以及发展伦理。基于他人伦理框架研究体育治理问题的理论创新在于带来了一种新颖的交叉学科视角,实践价值在于为推进现代化的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带来了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67.
素质教育时代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为人师表的前提,教师要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教学管理素质.  相似文献   
168.
在现代性社会发展的同时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危机。为解决这一危机,人们需分两个层面建立起新的伦理精神。首先,在社会层面上建立起以权利、民主与契约精神为内核的伦理精神,并辅之以制度的保障和底线伦理的规范;其次,在个人心性层面上以仁爱、求知与信仰精神为伦理核心,从而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和超越性的道德要求,并以此来缓解现代性社会给人带来的惟理化和同一性压力。这两个层面需相互依赖,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69.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它的出现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会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对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持不同的伦理立场——支持或否定。当然,两者都没有足够的理由。要摆脱这一困境,有必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建构一种新的自然观。这种新自然观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人类是自然大家庭中的成员这一科学事实,把人类的活动纳入自然演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加以考察,同时充分考虑到人类活动的自由自觉性特点。尊重自然和尊重人类权利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我们对待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所应持的基本的伦理维度。  相似文献   
170.
生态伦理视阈下的转基因作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作物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新生事物,然而新生事物的产生总会伴随着科学之争与伦理之辩。转基因作物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具有科学上的不确定性。本文就转基因作物的潜在优势和生态风险做出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的伦理生态伦理原则加以规范,以促进转基因作物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