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534篇
科学研究   35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63篇
综合类   46篇
信息传播   5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51.
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传统的视野中,舆论主体因具有“非实体”性特征,所以比较难以界定。网络给舆论主体提供了一个新型的交流平台,舆论主体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网民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聚集。志同道合的网民群体出现严重的极化倾向。针对这一新的特点,如何在网上搞好舆论引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652.
艺复兴最早在意大利发生,是因为其有着独特的化根基。它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意大利拥有多元因素的化,艺术品,典籍;拥有发达的图书馆系统以及市民阶级注重对化的消费。  相似文献   
653.
国外的道德教育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的道德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一些特点和经验,其中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强调基本道德的内容,重视情境教学的方法等,对我国的基础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54.
公民享有行政知情权是民主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文章论述了保障和实现行政知情权在我国的必要性,指出制定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法律制度是一种必然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了我国行政知情权的立法问题。  相似文献   
655.
学校道德教育的转向:从“好孩子”到“好公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关注儿童主体的发展,但是传统文化对“好孩子”的狂热和迷信最终无法续展“完人”的道德梦想,“好孩子”掩盖、遮蔽了儿童主体,导致了道德教育的标本化、理性化、功利化、一元化的倾向。关注人性的发展,倡导以人为本,这是当代德育教育的特征,道德教育应重返主体世界的意义在于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在现实的基点上实现从“好孩子”到“好公民”的转向。  相似文献   
656.
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前提,是社会主义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內在要求,是我国广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应在现行的教育方针中增加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的表述,在修改教育法时增加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的规定。  相似文献   
657.
公民概念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直到20世纪初期,公民概念开始在中国出现和传播。公民身份理论是一种研究作为国家正式成员的个体与国家、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政治理论与社会理论。就其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形成两大流派,也称两种理论传统:一是公民共和主义理论;一是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后,国外的公民身份问题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在19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研究的高峰。公民身份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理论及社会理论中一个亟待展开深入讨论的基础领域。  相似文献   
658.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民”一词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代替了“人民”一词。中国每个社会成员内心怎么完成由“人民”转化为“公民”,怎样使社会成员内化理解“公民”的内涵,然后外化为合格“公民”的行为,那就需要树立全社会成员的公民规则意识。讨论“公民规则意识”的内涵、现阶段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的现状、以及现阶段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的成因、在当今现实下培养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659.
公民参与行政问责对于推动行政问责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公民参与行政问责呈现出缺失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制度供给不足,包括信息公开机制缺失、权利保障机制不完善等,使得公民难以参与到行政问责过程之中。应当通过制度化的方式确认公民参与行政问责的主体地位、拓宽公民参与的渠道等保障公民参与作用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660.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framing mechanisms used by an embedded civil society network of urban planners, architects, and journalists in the burgeoning city of Hanoi, Vietnam, to structure the terms of debate in a controversy over the use of public space in Reunification Park. The network drew on the values of collectivism, modernization, and nationalism propagated under the socialist government’s ‘civilized city’ campaign in order to pressure the city government to preserve green space in its largest park and cease development plans for a hotel. By 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the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on the SAS hotel investment controversy in Reunification Park covered by the online journal of the Vietnam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how this embedded civil society network used methods of ‘rightful resistance’ in framing the issue, pressuring the government to be accountable to its own purported values. It shows that there are social movements both associated with, and outside of, the Vietnamese state that are compe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around the debate of citizen rights to public green space in the 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