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9篇
  免费   4篇
教育   910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4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古今小说》中的《众名妓春风吊柳七》改编自《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改编后的文本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话语属性以及主题倾向上与原作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改动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市民叙事向文人叙事的回归,并且这种回归对文学创作具有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2.
17年时期(1949-1966年)的革命历史小说通常以传奇叙事演绎无产阶级革命崇高理想。传奇叙事在这个历史阶段处于两难位置:传奇叙事极大地弘扬了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培养了人民对革命的自豪感;但因为英雄们传奇性的过分膨胀也导致小说对革命意识形态的偏离。在当时的革命历史小说中,传奇叙事并不是一种被提倡的文学想像方式,而是一种被规范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小说读者是成熟的阅读和接受群体 ,他们与创作群体有着同样的小说观念和审美需求 ,他们不以史传的“实录”原则苛求作者 ,能理性地理解小说的虚构 ,常态地看待“奇事”“异事” ,并常常表现出参与创作的巨大热情 ,对小说的创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有时则直接进行再创作 ,为唐代小说的创作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大众学随着经济体制、生活方式、化思想背景的转换和大众传播媒介电子化时代的到来而变得更加平民化、生活化、感觉化、从众化,它犹如一艘欲望号航船——生存欲望为动力,情感欲望为风帆,官能欲望为甲板,书写欲望为橹桨,驶向无遮无拦的民众生活与阅读的港湾。  相似文献   
15.
小说集《拳圣》中的三篇小说《哀伤自行车》,《天知地知》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显示出刘恒视域中的苦难本体和苦难叙事破涕为笑的演变过程,这种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小说有关苦难叙事的文化心理的一个镜像。  相似文献   
16.
李佩甫是当代河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植物书写"在《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平原客》等"平原系列"小说中都有鲜明呈现,它是李佩甫思考中原文化意蕴的重要切入点。在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语境中,少数人历经磨难如愿逃离乡村,最后却沦为城市生存法则的奴隶。"平原叙事"构成了李佩甫小说的主要叙事方式。平原乡村的民间文化形态不仅具有自由自在性,而且还存在着藏污纳垢的典型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原文化传统的矛盾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作品中的时间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时间是小说叙述的最基本层面,又是小说形式中最尖端的操作项目,对时间的沉思是作家人生探索的最高层次。在缺乏具体时间认定的沈从文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叙事时间丰富而深刻的把握:对叙事时间的巧妙控制使《边城》的结构成为一个精美的“完型”,其中的人物体现出“自由意志”;其他小说中,时间成为命运的显现形态;“反复叙事”催生出“地志小说”;时间还是沈从文历史思考和生命体验的维度。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质疑小说故事的真实性入手,着重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马原小说创作中的叙事艺术:用表达印象代替塑造人物和叙述情节;用强化叙事形式模糊故事内容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代女性称谓首先是由男性定义、命名和阐释的,他们利用女性的特质来宣泄个人和群体的自我苦闷、创造自我形象;她们以自己的真挚的生命感受所创造的大革命时代的新女性——时代女性,既是对男性大师所创造的时代女性的呼应、补充、扩写,又是潜在的改写、解构、颠覆。  相似文献   
20.
在众多地域文学作品中,曹文轩和迟子建笔下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纯净美。他们都擅用朴素温情的笔调,营造出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呈现出一种纯净的精神之光。但两者也有相应的差异性,如在故乡情怀上分别体现为回忆的永恒和现实的观照;在儿童视角上分别采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在对苦难的叙写上,前者落脚点在孩子,后者落脚点在成人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