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0篇
  免费   9篇
教育   932篇
科学研究   4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20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合作性学习的互动过程经由"对话"而实现,对话是洞察其过程特征的重要窗口。文章概览教育心理学领域新近合作性学习研究(包括团队学习、同伴互动、小组学习等),从着眼互动过程出发,归纳出有关对话类型的描述与界定;对话行为的具体指标及相关分析框架等。为更好地理解相互促进与高效互动的学习过程或诊断合作低效与阻滞原因以及启示,同时为推动微观视角的过程探索以及为建构通用性对话分析框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要求教学范式实现根本转变,由“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由“教材”到“课程资源”);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由依赖性教学走向独立性教学;由知识性课堂走向生命性课堂。  相似文献   
103.
新课程改革要求作业走向对话,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独裁作业模式。文章考察了对话作业实现的前提和基本内涵,阐述了其实现的形式,并且详细的论述了对话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04.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文化建设层面上的价值诉求。结合当代语境,从中国传统思想史视野和当代文化制度两个历时性维度上论证了巴赫金对话理论对转型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适洽性和异质同构性,并藉此剖析了对话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诉求、群体整合、批评理论缺失等方面在文化转型期的突出功能。  相似文献   
105.
切瑞霍尔姆斯分析了泰勒原理、施瓦布的"实践4"、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以及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当中的结构性特征。基于此,本文认为课程是经过权力的运作机制之后而得以确证的合理化、合法化的文本;一旦文本有机会进入到课程当中,读者"我"、学习文本、一起学习的他者之间就构成了多元的、动态的、复杂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06.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results and further consequences of my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Christian–Muslim families and their children in Germany. It gives an insight into the religious world of 4‐ to 12‐year‐old children in Christian–Muslim famil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valuated interviews and drawings concerning religious practice and the image of God.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 of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prayer, the image of God, gender issues, religious practice and affinity, the question of children’s own need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7.
为什么教育学理论对话越来越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学理论研究中,曾经有过"学术界",众多研究者围绕着某些共同的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探讨。随着西方理论的不断引进,教育学理论研究反而失去了"学术界"(学术对话平台)。  相似文献   
108.
Two mechanisms for engaging in critical reflective dialogue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face-to-face meetings and asynchronous online discussion. The context is an umbrella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with over 20 participants, which aimed to improve practices in online teaching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attributes. The article compares discussion using the two modes (face-to-face and online) of the nature of and development of problem-solving and other graduate attributes. Face-to-face discussion was wide ranging and quite loosely structured, so divergent aspects of a topic were uncovered. The asynchronous nature of online discussion, however, permitted topics to be explored more thoroughly. The two modes worked well in conjunction with one another, if aspects of face-to-face discussion topics were posted online as discussion threads. The asynchronous online discussions then allowed each thread to be explored in depth, so that collective understanding of a given topic could be enhanced.  相似文献   
109.
教学中“视域融合”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时代的核心理念是“共生”与“和谐”。从教育教学视角来看,这一理念的确立根植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和文本三者借助于对话与理解达到视域融合的过程。其实,视域融合不仅是教学的一种方法,也体现教学的和谐特质,同时是教学的本质源起和终极追寻目标。  相似文献   
1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对话理论”引进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理论奠定了当代阅读学的理论基础,创新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带来了阅读教学策略的系列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