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教育   79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61.
通过选择张爱玲笔下几类有代表性的男性人物形象,将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时空下进行分析,探讨他们的共性特征,分析他们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揭示作者塑造男性形象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意义。而在对男权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更多地是充满了对女性的同情。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一般只是女主人公的配角,但通过在那特定的环境下塑造出几类典型化的形象,有力的批判了腐朽、没落的黑暗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62.
西方戏剧美学中,古希腊罗马时期,主张悲剧主角应是上层贵族阶级。艺复兴时期,出现了离经叛道的新观点。启蒙思想家提出以资产阶级作为悲剧主角,打破上层贵族阶级的一统天下。19世纪雨果等进一步论述了资产阶级作为悲剧主角取代王公贵族的历史趋势。黑格尔的戏剧关学博大精深,但他有关悲剧主角社会身份的见解却较保守。  相似文献   
63.
文明是劳动的积累和积累的劳动,是人类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人们开创新的历史的既得力量。人类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创造,社会个体的价值寓于个体自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造。历史的实现方式在于人们对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创造。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取决于其是否融入创造历史的群众运动中去。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造是人类历史走向进步的重要基石,也是人类历史得以延续与发展的社会基因。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创造积淀成历史的现实与现实的历史,人类历史的演进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造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64.
大约产生于元明之际的<水浒传>是一部以雄浑宏阔为基调的古典名著.作品着力刻画了一百零五位男人和三位男性化的女强人的形象,这一群聚义梁山的英雄好汉以其健壮的体魄、超凡的勇力、粗豪的性格和高大的人格精神而响震天下,充分表现了我们民族所崇尚的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65.
老英雄术是指古代帝王怀柔敌对势力精英,消磨其心志的政治策略。清朝前期的四代帝王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入关以后,尊孔崇儒,以儒家伦理约束士人;大兴科举,笼络分化汉族士大夫阶层;组织纂修大批图书,借此消磨士人的精力,使其无暇他顾。清前期的老英雄术,稳定了政治局面,罗致了人才,客观上推动了清代学术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6.
《长夜》的主叙"架构"具有多重性的话语指涉形式。个体自我的落难写实,另类人生的社会观照,存在离弃的畸化表征,都是因为文本叙事"编码"的复调格式从而得以充分的彰显。引领叙事的少年"主人公"亲历其事体验为文本的"人称"叙事所造成的"聚焦"偏转,毋宁是《长夜》叙事/话语充分"戏剧化"的肌质所在。该文"多层面"、"多声部"的叙事对抗,涵韵了自我怅望的极其丰盈的存在意指。  相似文献   
67.
《历史的天空》、《亮剑》等电视连续剧在叙述军事题材的故事时,采用民间狂欢的表达方式,塑造了全新的草莽英雄形象,展示了被遮蔽在官方概念之下的民间价值观。狂欢化的表达方式颠覆和超越了以往同类作品的模式化窠臼,使观众得到了痛快淋漓的情感宣泄,给艺术接受活动带来了新鲜欢快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68.
长久以来,对于郁达小说创伤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一直有所争论。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小说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说明由于当进的社会压迫,“理”、“礼”束缚等造成青年知识分子的“零余者”身份,使得他们由极度的失落以至心理上曲扭变态。揭示了他们在白挣扎中觉醒,在觉醒中毁灭的深层次精神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69.
《孽海花》塑造了俄罗斯虚无党人和日本武士等一群异国英雄形象,并揭示了他们“义”、“忠”、“勇”等性格特征。小说作者通过塑造这些典型的乌托邦式异国形象,表达了渴求学习异域先进思想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70.
康乾时代在世界范围内是农业文明的最后光辉与资本主义的始发阶段相对峙,而农业文明还占上风的时代,乾隆的作为不可能超越历史所提供的条件;乾隆卓越地完成了历史使命.看中国历史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能完全以西方的社会发展历史为参照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