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0篇
教育   3646篇
科学研究   243篇
体育   201篇
综合类   18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256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357篇
  2011年   343篇
  2010年   286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361篇
  2007年   315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268篇
  2004年   221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An effect size of about .70 (or .40–.70) is often claimed for the efficacy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but is not supported by the existing research base. More than 300 studies that appeared to address the efficacy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grades K‐12 were reviewed. Many of the studies had severely flawed research designs yielding uninterpretable results. Only 13 of the studies provided sufficient information to calculate relevant effect sizes. A total of 42 independent effect sizes were available. The median observed effect size was .25. Using a random effects model, a weighted mean effect size of .20 was calculated. Moderator analyses suggested that formative assessment might be more effective in English language arts (ELA) than in mathematics or science, with estimated effect sizes of .32, .17, and .09, respectively. Two types of implementation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one based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other on the use of computer‐based formative systems, appeared to be more effective than other approaches, yielding mean effect size of .30 and .28, respectively. Given the wide use and potential efficacy of good formative assessment practices, the paucity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base is problematic. A call for more high‐quality studies is issued.  相似文献   
22.
在回顾和总结迄今为止国内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简要勾勒了这一领域的基本发展趋势,从研究方法和多项研究内容等方面分析了其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3.
文章通过挖掘常见应用软件本身具有的功能,阐述了三种不同机制实现可自动批改电子试卷的设计原理,制作可以实现自动批改的网页试卷、DOC/PPT试卷和电子表格试卷。  相似文献   
24.
教学改革中的英语教学策略与形成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和目标是一体的,什么样的衡量标准要求什么样的决策.本文以教学改革体制强调教学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出发点,从教学策略制定的原则--以问题为中心和注重学生体验两方面论述了教学策略影响形成性评估的开展和执行.同时,又从形成性评估的几个方面(宗旨、内容、标准、方法、主体及重心)的基础上,从形成性评估较之终结性评估的优越性和课程改革中形成性评估体制下教学策略的落实情况两方面论证了它对教学策略制定的制约.  相似文献   
25.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考查学生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文科综合考试势在必行。面对文综考试,文综老师如何加强协作,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协作机制,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综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时政保持敏锐洞察力、立足政治学科训练,建立三科协作机制等方面作探讨,以期实现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26.
Reflections about the use of critically reflexive praxis by academic/practitioners are offered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a formative evaluation of Circles® USA,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coordinating initiatives across the U.S. working to move families out of poverty. Critically reflexive praxis is theorized as featuring several themes including acknowledging different levels of context, critical dialogue with collaborators, engaging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intersectionalities, problematizing power relations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researchers and collaborators, and occurring throughout the research project. Examples of critical dialogic reflexivity and navigating common tensions that emerge throughout such community engagement projects are detailed during three phases: planning and design; fieldwork and interviews; and outcomes, applications, and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27.
形成性考核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素质教育,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改进课程考试方式方法的重要措施。本文针对形成性考核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如思想认识、考核设计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利于更科学、有效地推进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28.
申论考试是我国公开、公正、公平选拔公务员制度的一种创新,为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的竞争平台。中沦考试的主要特点是“试卷编排的程序性”、“答题过程的程序性”、“能力测试的综合性”、“考试的限制性”。申论考试是一种全新的考试,应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紧扣方案的针对性,做到看清“虚拟身份”,明确文体要求,突出可行性。论述写作力争做到拟题脱俗巧点睛,以小见大高立意,说理论道重分析,言活语实可触摸,有的放矢关痛痒.辩证论述防片面.  相似文献   
29.
利用模糊最小集方法 ,提出了一种考试试卷分析和诊断模型 该模型首先确定诊断参数向量对应症状的最大可能分布 ,再由界限值决定症状集 ,最后利用诊断逻辑进行识别 另外给出了一个试卷诊断问题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0.
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命运》是乔典运的“天鹅绝唱”。小说以历史反思和自我忏悔为支点,回顾了作者大半生的文学跋涉之旅所遭受的磨难和付出的代价,既是前改革时期病态社会的一份绝好的临床记录,具有鲜活的原生态质感和深刻的历史认识价值,也是自我人格灵魂在那个荒谬的时代挣扎沉沦的一份坦诚的“自供状”,显示出清醒的忏悔意识和自觉的赎罪高度,具有极可珍视的思想意义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