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2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哲学党性、社会发展和认识根源三个角度对“法轮功”及其现象进行透视和剖析,戳穿其谬说,揭露其表质,发掘其得以滋生蔓延的土壤,为进一步澄清“法轮功”引起的思想混乱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2.
刘震云是世纪末文坛为数不多的坚守文学精神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具有强烈而深刻的批判精神。其批判精神贯穿始终,且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对具体人和事的批判,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是对人类全部生活的全方位的、宏观并深入到本质的批判,体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属于现实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43.
传统观点认为斯宾诺莎的哲学在本体论方面属于唯物主义一元论,在认识论方面属于唯物主义唯理论。本文从斯宾诺莎的著名命题“神即自然”、“神或实体”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出发,对斯宾诺莎的哲学本体论及认识论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斯宾诺莎的哲学应当是带有明显二元论色彩的思辩的唯心主义。这样定性,对于更加客观地认识斯宾诺莎哲学的本质以及对于正确分析与认识斯宾诺莎时代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4.
浅析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明修养正远离当代的大学生而去,昔日知书达理、温尔文雅、质朴谦和的大学生形象如今已扭曲变形。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在大学生中大力推行文明修身工程势在必行。文章分析了造成大学生文明素质降低的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对策,即培养大学生理想主义、科学理性、民主开放、道德和自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45.
二十年休战期间,围绕国际道德问题,现实主义同理想主义展开了激烈地论战。爱德华.卡尔既不认同威尔逊倡导的国家行为应遵守与个人相同伦理的理想主义道德准则,也不完全苟同马基雅维利等人鼓吹的国家间关系只受权力支配而道德在其中不起作用的犬儒主义道德准则,而是坚持一种非至善的现实主义立场,从而,完成了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46.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与当时的一代宗师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及陆世仪等比较,他更具思辨性和哲学抽象性。因此他留下的思想更显傅大精深。他以出众的睿智和超凡的勤奋潜心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整理研究,尤其是对传统理学的研究。他在宇宙观上继承发展张载的“气”论说,并吸收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合理因素,提出气本生化论,完成了对儒学宇宙观的最高总结。以此为基础,他对理学的主要范畴进行整理、阐释,从而构建起自己引发新观念的理学创新思想。因此,他的著述虽然被隐埋了很长时间,但他那极具生命活力的思想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火花。  相似文献   
47.
司马迁因其早期生命体验与融合儒道而形成的生命意识,弘扬一种超越于社会功利层面的理想主义精神追求。司马迁的受刑,既是社会的悲剧,也是个性的悲剧,遭受宫刑的人生悲剧玉成了《史记》悲剧精神的目的性、坚韧性与超越性;从而在这两个基础上形成司马迁超越于生死关系之上的价值观。忍辱著述的创作心态使《史记》带有浓厚的人文理想色彩。  相似文献   
48.
毛泽东不是一个天生的唯物主义者。他在一师求学时期的哲学思想是驳杂的。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唯心论和二元论;2.辩证法思想;3.唯物主义认识论。由此阐述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时期的哲学思想所取得的进步,从而促进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发展。以此说明一师求学时期的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发展成为彻底唯物主义者的基础。  相似文献   
49.
奇林沃思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读和评论家们对奇林沃思的评价可谓林林总总,但多以批判为主。本以不同视角分析了奇林沃思对生活、婚姻、科学事业诸方面的态度、展现了他渴望幸福、忠于爱情,乐于关心他人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一面;探究了作的创作背景,分析了他对奇林沃思否定和批判的原因,以帮助读克服偏见,全面地认识奇林沃思。  相似文献   
50.
阎连科通过父子关系展开现代化的思考,在阎连科的文本中,从一开始对父亲的篡弑的不彻底性就隐含着对父法关系的认同和对理想化父亲的寻求。在父子关系的处理中,阎连科从对父亲的篡弑走向理想化的追求,以母性和祖先取代父亲的地位,但是,作为社会秩序和成长引路人的象征,父亲身份的阙如正是象征了民族在现代化语境下的方向迷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