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602篇
科学研究   20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43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是从“实践唯物主义”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如果说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的话,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则是由它所生成的体系形态(既是自然观,又是历史观)。  相似文献   
93.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机械分割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说后者是前者的推广应用;把实践观点和唯物史观割裂开来从而使两者产生蜕变,把历史规律客观主义地讲成凌驾于人类历史活动之上的预成公式,把1844年《手稿》指为唯心主义,都属于误读和误解  相似文献   
94.
改革是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革命的根本对象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制度,革命的直接对象是我国依据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体制,革命的大旗是邓小平正式树起的,并在邓小平的麾下发展成燎原之势,但革命的星星之火——整个体制改革的唯物史观依据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体制改革的理论源头,都是毛泽东撒下的。  相似文献   
95.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根本原则。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以科学精神谋发展又强调以人为本求进步,它遵循了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原则。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6.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是属于直观的唯物主义,直观性与不彻底性是他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两大根本局限性。从自然观和认识论两个方面来看,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是比较明显的。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就是他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这种不彻底性同他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97.
潘向黎是当代一位颇具个性的女作家,她的创作唯美婉约,在当代文坛中独树一帜。与同时代的卫慧、棉棉等女性作家充满物欲、缺乏真情的世俗小说不同的是,潘向黎《倾听夜色》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充满着善心与爱意,都怀着真挚纯朴的感情;艺术上追求一种高雅的格调,含蓄蕴籍,耐人寻味,有一种诗歌般的意境。  相似文献   
98.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走进中国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是因为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同时也是当时各种思想潮流相互碰撞、论争的结果,绝非共产党单面宣传的结果。在当时不少先进知识分子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论争,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观点,以及中国是否需要阶级斗争的问题上。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但不同形式的讨论、论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99.
深化教育学理论有待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对这对关系的探讨,涉及到对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反思。哲学教科书的思维直接影响了教育学的思维。对应用说与无人的教育学和抬高认识论与教育学缺少本体论基础两种状态的探讨,涉及到关于传统哲学教科书对教育学影响的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理解教育的生活世界——为教育学奠定生存论的本体论基础,是今天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0.
通过深入解读《论历史概念》(包括"补遗")这部作品,力图挖掘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思考历史的独特方式:一种基于辩证意象的理解。而且,本雅明的思想正是在这种辩证意象式的历史哲学中发生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弥塞亚(救世)主义的"相遇"与交织。实际上,在笔者看来,这一"相遇"正是出自思想家本人对激进革命的承诺与期待。此外,本雅明在这种历史的辩证意象语境下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发,也是本文着力考察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