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38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45篇
教育   12098篇
科学研究   1230篇
各国文化   40篇
体育   356篇
综合类   686篇
文化理论   19篇
信息传播   3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31篇
  2021年   574篇
  2020年   507篇
  2019年   307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449篇
  2014年   1141篇
  2013年   1178篇
  2012年   1352篇
  2011年   1250篇
  2010年   872篇
  2009年   787篇
  2008年   780篇
  2007年   931篇
  2006年   877篇
  2005年   753篇
  2004年   636篇
  2003年   546篇
  2002年   405篇
  2001年   341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国家正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以进一步提升当前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职业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课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其意义十分重大。就职业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进行探析,全面探究目前出现的问题,从思想上重视,提升教师政治素养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52.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论述形成于具体的、历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支撑,拥有源头活水,合乎时代发展需求,经得起中国思想政治建设的实践检验,其有着多层次、多内涵、系统化的丰富教育内容.探析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对推动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完善具有深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53.
材料成形原理是郑州大学金属材料及成形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随着社会进步、网络资源的爆发式增长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该课程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我国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推进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以及对本专业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材料成形加工过程的理论、过程及规律具有积极的作用。针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分析了融合课程思政建设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现方式。将混合式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既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  相似文献   
954.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青少年的阅读方式和学习方式。“碎片化”“图片化”“故事性”逐渐成为青少年人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当代青少年不再满足于“纯理论、纯文字性”的理论学习,高职艺术类学生大多对于传统的“说教式”思政话题不感兴趣。通过半结构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来了解高职艺术类学生在新媒体视域下的思政教学需求,结果表明,可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积极探索专业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改革创新思政教学方法,从而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955.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形成并提出了自己的青年教育观。深刻认识李大钊青年教育观的丰富内涵,通过正确的实现路径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对于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6.
开设“逻辑与思维”,并不只是为中学生增加一门培养思维方式、训练思维技能的课程,而是承载着提升思维素养和增强思想政治素质等多维教育使命。展开而言,其一,它承载着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使命,现代科学以演绎和归纳为思维利器,适应并开展现代科学研究必须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其二,它承载着维护经济稳健发展的使命,保障经济活动的持续繁荣必须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的逻辑;其三,它承载着促进社会理性化的使命,适宜的民主和健全的法治从来都是遵规则、重论证、讲逻辑的;其四,它承载着推进文化发展的使命,满足人们多元性精神需要的多样性文化,只有在相互尊重、充分讲理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理解与包容。“逻辑与思维”教育所承载的多维使命,反映在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就是要达至其核心素养——科学精神的养成。  相似文献   
957.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路径。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资源共享渠道不正规、不专业、不统一,教学内容重复、倒挂、脱节,科研联动不协调、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基于B/S三层架构框架,利用jQuery、MySQL、PHP、JSoup爬虫等技术构建同时支持PC端和手机端使用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该平台资源共享、科研交流、教学互助三大功能的开发,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资源、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目标,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创新发展从理论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958.
人工智能以智能算法精准聚焦大学生学情、以“代具”外包大量重复性教学工作并赋能“创新型”思政课教师、助力教学评价以推进“教”与“学”的共生发展,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向高质量发展进程。然而在具体实践中,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加上思政课教师对AI存在某种认知偏差,致使大学生学习浅层化加剧、思政课教师“教书”与“育人”角色混乱,人工智能管理的数据风险又影响了数据对协同育人的价值创造。因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要求思政课教师牢牢抓住自身的教学主导权,在提升智能素养水平的同时挖掘“人机协同”教学潜力;高校要设立人工智能管理思政课教学支持中心以解决数据风险;思政课教师要构建双师行动者关系网络以落实“人机协同”,以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立体化、复合化的教学需求。  相似文献   
959.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工智能既是实践背景,也是技术工具,更是发展契机。从现实来看,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入与标准化应用能够为有效识别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提升教育内容的精准程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维度注入新的技术动能,且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价值前提、技术限度和具体操作层面也存在隐私保护与意识形态安全隐患、教育主体性迷失、教育关系数据化、专门人才匮乏等诸多潜在风险及现实难题。因此,必须辩证看待人工智能的技术动能与潜在风险,高扬教育价值理性,加强技术监管,锻造智慧型育人队伍,合理界定人工智能的融入边界和适用范围,将人之主体能动性与机器之智能优势强强结合,积极探寻教育与技术的共存共荣之路,自觉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形态。  相似文献   
960.
目前高校非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面存在两个共性问题:一是对课程所要承载的具体思政目标不够清晰;二是对如何挖掘以及挖掘什么样的课程思政元素缺乏经验。针对这两个问题,强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必须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突出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的自觉性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性,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内容要注意精准挖掘历史和现实中具有人民性的课程思政素材,并联系学科难题和现实社会问题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有担当、能力强、情怀深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