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52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01.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已成为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的网络流行语也成为语言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个认知语用现象,它是交际者对典型语用场合的知识的运用,与人们的认知紧密相连。通过对网络交际平台中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语料分析,从语言与所指的象似性和认知视角两个方面尝试探讨新认知语用视角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02.
幽默是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中最突出的语言特征。传统的幽默研究局限在修辞层面上,因而,从认知语用的视角来分析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中幽默语言具有创新性。预设和会话含义是幽默的认知语用理论的两个主要方面。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中幽默的预设和会话含义的解读可以加深读者对小说语言建构和作者的写作技巧的深层理解。  相似文献   
103.
随着社会的发展,依托网络得以发展的网络流行语逐步成为网络语言文化的一部分,该文从认知语用角度入手,利用模因顺应论分析了"hold住"作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认为"hold住"的流行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离不开社会的繁荣和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更,文章最后对网络流行语"hold住"的流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4.
基于一定的语料,从构成、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不是A是B”新旧构式之间的关联及各自特点。分析结果表明,与旧构式相比,新构式中通常A项属于具体名词,B项属于抽象名词;语义上,主体通过A所描述的方式来消除或获得B所表示的状态;语用上,通过否定某一事实的现象来达到揭示其本质的日的,可视作一种话语策略性手段。  相似文献   
105.
古代是教学语用学思想的孕育和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学语用学思想的雏形已基本形成,主要包括注重教学话语使用、强调教学话语理解、重视教师理解学生等方面的内涵,并为教学语用学在近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6.
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者在交际使用过程中能否恰当运用语言的一种能力.它由语言本身的语用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等方面构成.教学中,在注重学生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更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7.
Irony语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语用视角分析反讽,介绍反讽的语用特征和意图,阐释反讽意义的推导和理解,突破仅仅对反讽的语言结构分析这一传统模式。  相似文献   
108.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有定性可推知回指及特点,归纳回指标示语的三大句法形式及六种语义关系。并且详细分析了已知信息等级与有定回指标示的必然密切对应关系。由于有定性可推知回指具有刘礼进提出的已知信息和Chafe的可识信息所提供的认知理据,又有Grice的“适量准则”和Levinson的“信息原则”所提供的语用理据,因此本文拟分析可推知回指与定指的认知语用解释机制,旨在更深刻地理解可推知回指现象,从而正确地解读其隐含的语义信息。  相似文献   
109.
现代汉语是我们民族的共同语。本文试图从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四个方面,对现代汉语交际过程中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因歧义现象的客观存在而引发的积极修辞效果作一粗浅探析。  相似文献   
110.
本文从徐思益教授“语境框架”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语境框架与文学作品解读之间的关系。提出文学作品欣赏是在语境框架中去体会作家的语用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