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8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古老的家族在18世纪以来的三百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从古代的宗法性的祠堂族长制,向现代社会社团方向变革,分化出两个枝杈,一枝是族会、族务理事会、宗亲会,实行议会式、人民代表大会式的民主管理原则,取代宗法族长专制,并且坚持家族固有的血缘原则,惟将传统家族仅仅承认男性血统扩展为兼容男女血统;另一枝是联宗会、同宗会、宗亲会,系同姓氏成员的社团,不讲究共同血缘的原则,是家庭的异化。两枝均有“宗亲会”的取名,表示重视亲情和现代民主管理原则。就目前家族整体状况而言,上述变更乃系进行中的事情,更新远未完成。家族的现代转向同中国社会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相一致,是在社会变革猛烈冲击下发生的应变、自变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魏晋士人往往被视为张狂放荡的群体,但实际上,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洋溢着“清”的理念,其个性、才干、容貌、家庭生活、言辞和音乐等方面都体现出“清”的特色,而魏晋时代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是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李瓶儿是《金瓶梅》中众多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小说描写了她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以嫁与西门庆为界,其性格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一个悍妇变为一个贤妻良母。之所以发生这种根本的转变,一是由于她找到了情感的慰藉,其次在于获得了生理的满足,另外还源于官哥儿的出世。尽管如此,"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伦理环境、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终使她还是未能避免凄惨的结局。  相似文献   
14.
决澜社——中国画坛上第一个自觉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艺术团体。以“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也应当出现一种新兴的气象”为宣言,轰轰烈烈地演绎着其艰辛悲壮的历史片段。  相似文献   
15.
武术中无论哪种拳术都强调内在的意念气息与外部形体动作的统一。南拳内外合一,使内部的心、神、意、气、力,与外部的手、眼、身、腰、马(腿)融为一体,才能使动作做到意领身随,发声助力,以气催力,最终达到内外合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的芜湖榷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芜湖榷关是在明中叶后商品流通,特别是沿长江的东西贸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因芜湖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而设立。芜湖榷关在税则上有独特之处,征税范围逐步扩大。其税收增长迅速,在明末清初时曾居诸关之首,具有重要的财政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发轫于金元之际,历时百年之多,其创作始于关汉卿等人,研究元杂剧的分期问题,对进一步明晰元杂剧发展的历史,深入了解各时期中的作家作品情况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元明人著作所记为据,从杂剧家的生平与创作入手,结合各时期中杂剧作品内容,风格的不同情况,论述了元杂剧应分为四期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抒情诗追求一种清境。"清"是义山营造诗境的首选字。义山诗中使用"清"字营造清境及虽未用"清"字却营造了清境的各种情形,均说明清是义山诗境的最好概括。以六首《无题》为代表的抒情诗虽存在丽辞与清境的矛盾,但诗的结局总是通向清境。义山诗在营造清境时追寻的是残缺美、遗憾美,这种美凸现了人的精神,具备超凡脱俗的格调。尚清成为义山的诗歌美学观。  相似文献   
19.
清代皖南圩田的发展及地方官吏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圩田是清代皖南平原土地开发的主要模式。随着江南地区人口的增加和对粮食需求的扩大,清代皖南地区圩田开发有明显发展,突出表现为新圩的扩展,旧圩的修缮和圩田治理技术的进步。而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官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族谱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在明清时期,随着统治者竭力鼓吹恢复宗族制度和族谱的大量篡修,使得作为宗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和“一家之史”的族谱成为对族人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优秀教材,发挥着巨大的教化作用,在精神上,成为联络族人的最好途径和凝聚宗族的最佳纽带,进而成为巩固政权和维护统治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