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86篇
科学研究   28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3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要做一名心理健康的班主任,必须享受职业,赢得尊严,让学生爱戴、同行敬佩,同时超越自己。只有老师的心理健康了,才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而作为学校工作最重要组成部分的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更是关系到整个班级队伍的健康建设与成长。  相似文献   
72.
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从知识创造和获取能力、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创新协同配置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创新经济溢出能力5个要素,选取31个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测度2008—2013年间京津冀区域各子系统协同创新有序度及整体协同度。研究表明,北京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最强,天津其次,河北最弱,由于各子系统区域协同创新有序性差异较大,导致京津冀整体区域创新协同程度较低。基于此,提出应做好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整体规划,打造区域协同创新的软环境,搭建区域科技创新的合作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各领域的深度合作,建设区域协同发展创新共同体。  相似文献   
73.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出发,阐述越南的文化特点、社会现状及员工特点,旨在帮助中国企业了解越南的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针对在越中资企业遇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4.
敬谦语既包括含有敬谦基义或陪义的基本固定的语汇(语素、词、短语、小句),也包括语用中的敬谦形式和手段(或俗约性的,或临时性的)。基于这样的定义,与亲属称谓有关的敬谦语包括亲属敬谦称、拟亲属敬谦称和泛亲属敬谦手段三类,前二类是语汇层面的敬谦称,后一类是语用中表达敬谦的手段。  相似文献   
75.
呼唤尊师传统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的渊源在中国,尊师是儒家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尊师传统逐渐丧失,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伤师案频出。产生这些问题最大的原因是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另外全球化所带来的价值失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6.
洪蕾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2(4):136-137,140
自发性活动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当幼儿进行自发性活动时,教师常常不能正确对待。在幼儿的自发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尊重、聆听和支持幼儿,才能有效发挥自发性活动对幼儿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7.
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年人的丰富经验和深邃思想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九"推衍得最为尊贵、崇高,因此,人们就把九九重阳节作为敬老节隆重推出,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78.
尊重元素是中学语文教科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梳理人教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文本有关尊重的内容,探讨课堂导学过程中培养中学生尊重生命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文本阅读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注重随堂练习强化学生对尊重生命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写作训练彰显学生尊重生命的情怀、结合口语交际活动历练学生尊重生命的态度与习惯,以培养中学生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一切生命的本真品质。  相似文献   
79.
李书成 《科教文汇》2012,(18):16-16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人都有自尊心,他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这是一种与自信心、进取心、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紧密联系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自尊心越强,前进的动力也越大。后进生的自尊心特别脆弱,班主任老师更要精心呵护。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像对待玫瑰上颤动的露珠那样极为小心,对他们的合理要求要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尊重自己的同时,也赢得他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80.
杨凤琴 《科教文汇》2012,(27):129-130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有限,又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而物理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部分学生的眼中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枯燥,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尝试。但是几乎没有学生从内心里不想进步,不愿获得肯定,正是利用这种上进心,针对物理学习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我从细节入手分析总结出几点应对方法,增强了学习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