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544篇
科学研究   8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7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ABSTRACT:  Academic freedom does not refer to freedom to engage in any speech act, but to freedom to hold any belief and espouse it in an appropriately academic manner. This freedom belongs to certain institutions, rather than to individuals, because of their academic nature. Academic freedom should be absolute, regardless of any offence it may on occasion cause .  相似文献   
992.
This article examines “Democracy Plaza,” a campus space dedicated to written and spoken communication about issues of public concern. The Plaza gives students opportunities to become civically engaged through self-expression and the exchange of ideas. A series of chalkboards on the Plaza allows them to write their thoughts and read the comments of others, and events where students can speak and deliberate about important civic matters are hosted in this spac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Plaza and its development, maintenance, and utilization as a campus space for civic engagement. Johnny Goldfinger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Indiana University–Purdue University Indianapolis. He received a B.S.Ch.E. and B.A.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Alabama, the M.A. in political scienc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 and the Ph.D. in political science from Duke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political deliberation,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and civic engagement.  相似文献   
993.
网络时代言论自由的法律界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个人言论的表达功能上,网络以其方便、快捷、低成本等优势超过其他传统媒体,成为人们直抒胸臆、参政议政的首选平台。作为一个法制社会,网络时代公民的言论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和规范。  相似文献   
994.
情态动词是语篇表达人际意义的重要手段。政治演讲语篇包含丰富的人际意义。各类情态语义在政治演讲语篇中的分布情况表明,运用具有认识、道义、动力等不同情态意义的情态动词,有助于演讲者调节与听者关系并说服听者,从而实现演讲语篇所具有的“求取”等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995.
委婉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这一语言现象,着重探讨了委婉语产生的理论依据以及委婉语与社交语境,委婉语与合作原则,委婉语与礼貌原则,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6.
哈贝马斯以其交往行为理论在更大程度上完善了语言哲学尤其是语用学的理论。他在总结分析哲学的三种意义理论,即格莱斯的意向主义语义学、弗雷格的真值语义学、维特根斯坦到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对当前的语言哲学作出批叛,认为这三种意义理论的前提是把有效性加以普遍化。他认为,语言行为不仅能行事,而且可以作为其它行为协调机制,而言说者是提出怎样的有效性要求、如何提出的有效性要求以及为什么会提出有效性要求的,是其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他提出,有效性要求应包括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三个方面,而上述的有效性要求的三个方面就是他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完善而提出的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997.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具有施行功能。文学虚构话语也具有以言行事的功能,即建构文学艺术世界。文学虚构话语对现实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文学以言行事产生的以言取效的言语行为,主要体现在读者和作者分别通过具有意向性的阅读和写作言语行为塑造了自身。作者在建构文学艺术世界中所展示的理想文化人格,在作者和读者的认可意向状态中形成的集体意向性,对两种主体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探析文学虚构性话语如何塑造人,从而深入理解文学的现实功用。  相似文献   
998.
中国故事的国际言说面临两重困境:一是“西强我弱”的国际言说格局、西方媒体对我国的不实报道以及西方政府对我国的恶意抹黑等国际舆论环境;二是以往我们自身在对外言说中存在的主动性不够、经验不足等短板。从言语行为的角度考察,只有注重改变中国故事国际言说的方法方式——全面真实言说、“我”“他”共同言说、快速及时言说以及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言说等,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中国声音与中国故事的国际接受度,进而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999.
1000.
人是情感动物,其生命发展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和谐统一的活动。诗意情感具有赋予自然以平等的情怀、赋予人类社会以审美的观照、赋予自我生命成长以积极的动力等教育价值。语文教学在强化理性精神培育的同时也要熏陶学生的诗意情感。其熏陶的策略在于:营造诗意情感场,滋润学生的心田;设置诗意情境,复活学生的新感性;多元主体真诚对话,触摸字里行间的涟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