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23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宁夏南部山区不同下垫面的小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不同季节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几种不同类型下垫面进行的小气候观测与考察,分析了该区不同下垫面的主要小气候特征(温湿度)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宁南山区不同下垫面气候特征均具有与大气候相似的变化趋势;封山禁牧后,下垫面随之变化,会产生干旱生态景观下的"绿岛效应"、"湿岛效应"和"热岛效应",说明封山禁牧措施对脆弱生态的恢复能起到明显的效果;退耕还林还草、进行植被恢复生态建设,对于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
对撂荒耕地、沙质耕地、黏质耕地、留茬地4种不同下垫面类型风蚀情况进行了静态和动态观测,探讨了不同下垫面类型条件下,地表粗糙度以及地表土壤特性(包括粒径组成、土壤水分等)的变化,及对土壤风蚀的影响规律,得出初步结论:留茬地在绿洲农田土壤风蚀防治中是一种适宜的农田保护形式。  相似文献   
2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水环境问题成为当下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城市面源污染具有初始冲刷效应,不同下垫面、功能区的污染特性不同。而现阶段我国对城市面源的研究和管理相对滞后,文章基于昆明市船房河流域污染特征的具体情况,利用城市下垫面监测、雨水/雨污合流排放口监测、地表径流监测的方法,科学的对生活用水量、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进行研究,有利于合理开发城镇水资源以及制定相关废水治理规划和政策。  相似文献   
24.
基于人类活动的流域产流模型构建探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强烈地改变着流域下垫面水文特性,从而影响流域产流过程。该文在流域水文统计相似性理论和降水径流相关的基础上,从流域下垫面的统计特征入手,以GIS技术为统计手段,构建了流域的径流与降水、前期雨量的分布式统计模型,并应用降水径流资料进行来相关参数率定。从在大阁流域五场降水检验结果来看,本模型整体模拟精度较高,从而为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产流模拟提供了一种有效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25.
文中以吉林省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粒度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从下垫面提供粉尘能力和人类活动两个侧面来探讨该区沙尘暴的形成.总结出吉林西部地区很强的地表供沙能力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基础;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沙尘暴的发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6.
李亚飞  康慕谊  朱源  徐广才 《资源科学》2008,30(7):1115-1121
利用24个气象站点(1961年~2005年)44年的气象数据记录,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部分气候因子与浮尘、扬尘、沙尘暴天气发生及变化规律的关系,同时结合阿拉善地区的植被(类型)覆盖图,分析了沙尘天气的分布特点、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显示,阿拉善地区是我国沙尘天气的多发地区之一,浮尘平均发生日数的空间分布规律是自西北向东南递增;扬尘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东北部较多,其余地区较少;沙尘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以拐子湖地区为中心向西北、西南、东南3个方向递减,这种分布特点与阿拉善地区的植被覆盖有关。在1961年~2005年的时间段,3种沙尘天气的变化规律各有特点,浮尘天气日数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点,90年代以后发生的日数明显下降;扬尘天气呈波动变化状态;沙尘暴天气亦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沙尘天气的发生日数与当时的温度状况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大风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年大风日数的相关关系更为明显,年大风日数每增加10天,浮尘天气一般增加3~6天,扬沙天气一般增加4~10天,而沙尘暴天气一般增加1~3天。当大风日数相同时,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与地表覆盖状况(下垫面性质)有关。由于本区常年降水稀少,降雨量与沙尘天气发生之间的关系未见明显。  相似文献   
27.
武陵山区小流域典型植被恢复模式产流产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武陵山区女儿寨小流域马尾松天然林(C1)、杉木人工林(C2)、杜仲人工林(C3)、油桐人工林(C4)、润楠次生林(C5)、毛竹杉木混交林(C6)及荒草灌丛(C7)等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坡面产流产沙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产流量大小排序为C4〉C1〉C2〉C6〉C3〉C7〉C5,产沙量大小排序为C4〉C1〉C2〉C6〉C7〉C5〉C7,润楠次生林具有良好的保水减沙效益,而油桐人工林最差;产流量与产沙量线性关系显著,降雨量与产流量、产沙量的回归关系以线性方程、二次多项式和三次多项式拟合效果最优。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结构与持水状况、植被盖度等下垫面因子对产流产沙的影响较大,而海拔、坡度的影响较小,其中产流量主导影响因子为毛管持水量和总孔隙度,产沙量主导影响因子为最小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  相似文献   
28.
在水土保持的研究中,植被对下垫面抗蚀力影响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难题。现结合多年来专家实验成果,通过专家咨询系统以及一些数学方法整合结论,量化植被因子参数。对陕北黄土高原的继续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9.
目的:明确汶川地震所引发的滑坡对震区小流域水文响应过程的影响,推进震区洪水过程的准确预报。创新:评估汶川地震对碱坪沟流域的下垫面条件的破坏,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定量评估地震事件对小流域产汇流过程的影响。方法:1.选取四川省龙溪河地区的碱坪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影像数据以及数字高程数据获得滑坡区的分布以及高程变化情况;2.运用基于物理概念的综合水文模型(In HM)对该流域水文过程进行模拟精度验证;3.对滑坡发生前后的降雨产流过程分别进行数值模拟,探讨在同样降雨条件下,由于滑坡所引起的下垫面特性变化对产流过程的影响。结论:1.震后滑坡灾害所带来的下垫面变化导致了流域内的山洪特性变化,且在流域内局部地区的表现更为明显,局部山洪危害增加;2.与震前相比,随着暴雨规模的增强,震后下垫面变化所致的流量峰值增量也随之增加,峰值的增加比例在6小时雨量达到235 mm时急剧增大,但降雨持续增强后趋近于稳定值(约87%)。  相似文献   
30.
文章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要求,对1956~2000年天然年径流系列进行一致性分析,主要目的是处理下垫面条件变化对径流的影响,也可附带检查还原计算成果的合理性,通过修正后得到具.有一致性且能反映近期下垫面条件的天然年径流系列,使计算成果能反映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地表水资源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