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4篇
科学研究   1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71.
190 9~ 1 91 1年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合作者们为验证汤姆生的枣糕式原子模型 ,进行了α粒子轰击金箔薄膜的实验 ,而且获得了重大发现 .绝大多数 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少数 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并且有极少数 α粒子偏转角超过了 90°,有的甚至被弹回 ,偏转角几乎达到 1 80°.为解释该实验结果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成功地解释了 α粒子大散射现象 .下面给出少数 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的运动轨迹的数学证明 ,供同行参考指正 .证明 :忽略原子中电子的作用 ,将靶核看做是带电荷 Ze的裸核 ,其质量 M…  相似文献   
72.
在0.4~2.0MeV的能区中,对质子轰击金靶、散射角为160°时的卢瑟福背散射离子能谱进行分析,并且测量出其微分散射截面,与计算出的理论值进行比较.发现在1.0~2.0MeV的能区中,实验与理论的σ-E曲线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73.
本次考试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现代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对思考极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然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大为光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74.
陈亦人 《台州学院学报》2004,26(6):82-84,94
从创新的角度考察古希腊、牛顿、道尔顿、汤姆逊、卢瑟福、玻尔和薛定谔等一系列原子模型的演进。思维的创新是科学创新的先导,科学方法特别是实验方法是科学突破的有力支撑,科学创新始终是科学发展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75.
在讲授“质子和原子核”这一章时,笔者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人们用α粒子从大部分原子序数在20以下的元素的原子核中,既可打出质子,也可以打出中子(氧和碳例外).为什么1919年卢瑟福实验时从氮核中只打出了质子?而在1930年玻特和贝克从铍核却打出另一种粒子——后来查德威克确认其为中子?  相似文献   
76.
讨论了卢瑟福探索原子结构和质子的一系列实验以及他所做的理论分析,从而揭示了发现质子的历史过程.根据卢瑟福所做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从多方面分析了卢瑟福科学研究的独特方法和他的科学思想,指出卢瑟福是对发现质子做出了最重人贡献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77.
曾经在一本书上读过这样一则小故事: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最早完成原子核裂变实验的卢瑟福,一天深夜走进他的实验室,看见一个学生仍在俯身于工作台上。  相似文献   
78.
如果人类消失,地球上将欣欣向荣;如果蚂蚁消失,成千上万的生物将会跟着消失。20世纪初,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曾经骄傲地宣称:科学除了物理之外就是集邮。他的话语中显露出对科学中的博物学传统的轻蔑和不屑一顾。进入20世纪之后,各门科学的研究内容都越来越细致,从前那种"集邮"式的博物学者已经少之又少。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不合群的人,偏偏就喜欢研究那些别人不屑一顾的东西,当今的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一种小东西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79.
80.
本文论述了卢瑟福的教育实践活动,揭示了他成功培养科研精英的奥秘。高尚的品格是他培养科研人才的前提条件;民主作风是促使人才迅速成长的土壤;坚持在实验研究中训练科研能力是他的独特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