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篇
  免费   1篇
教育   361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主要论述了张志公新作《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概述了张志公对传统语文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创新价值,具体阐明了张志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工具的娴熟运用。  相似文献   
52.
宗教的世俗化和普世化是当代宗教发展的主流。我们认为 ,是否具有世俗化和普世化的基本特征正是宗教与邪教的历史主义划界标准。邪教是宗教的历史反动。相反 ,新兴宗教运动是当代宗教发展的支流。如果以宗教世俗化、普世化为衡量标准 ,“新兴宗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顺应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另一类则是违背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如原教旨主义、邪教等等。前一类比较少 ,后一类比较多。对于中国来说 ,2 0世纪 80— 90年代是一个“精神文化空间”逐步变成“信仰真空”的时代。所谓“信仰真空”是指任何一种传统或者现代信仰在民众“精神文化空间”中无以确立 ,导致失落 ,从而为其它信仰提供可乘之机。邪教正是这样乘隙而入。它是一种错误的、有害的“信仰填充”。如何重建 (重构 )我们这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空间” ?笔者认为 :第一 ,重建科学精神 ;第二 ,重建人文精神 ;第三 ,坚持“政教分离”原则 ,推动宗教世俗化 ;第四 ,坚持“宗教宽容”、“宗教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原则 ,推动宗教普世化  相似文献   
53.
在《押沙龙,押沙龙》中,福克纳打破了文学与历史的界限,采用了小说创作的虚构策略。在叙述层次的设置、叙述者的选择、叙述声音的迥异以及叙述的真实与否方面,充分表达了他对美国南方历史中黑人种族问题的深切关注。然而他所传递的“历史”却丧失了传统意义上的客观真实性,而凸现为新历史主义批评家所谓的“新历史”或“文本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54.
历史主义之"新",在于它是一种将历史文本化,用文化阐释的方式解读历史的理论,它关注的重心不再是由实在事件构成的"历史",而是由话语符号构成的文本和贯穿于文本之中的"文化",因而对其更为准确的描述应是"历史文化主义"。相对于原来带有实证主义色彩的历史主义而言,它将一种对于文学而言的外在性历史视角,转化为文化场域内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将历史文本化,历史首先被视为一种文本的建构而非客观的存在,动摇了历史叙述中那种根深蒂固的语言透明性,使外在性的历史以"文本—文化"的方式转化成了内在性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在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之间建立起互文关系,将形式方法扩展到了文化领域,将原有的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转化成了一种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跨文体互文",新历史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研究方法的纯内在性。这种泛文本化的思想方法为文化研究开辟了道路,形成了一种文化诗学、历史诗学。但这种文本化的方式依然存在着两方面的困境:其一是使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二元对立的否定性结构更为显著;其二是使"历史"被抽空了丰富性的内核,成了空洞的概念。新历史主义的这种困境也是文学理论尝试以二元对立的共时性结构来批判实证主义、经验主义,重建一种文本自律性的理论体系这一尝试的最终困境。新历史主义使文学理论走到了"文学之外",却没能使文学研究以一种新的方式真正地走到"文化之外"、"文本之外",新历史主义者依然没能走出杰姆逊意义上的"语言的牢笼",将一切泛文本化实际上否定了文学有任何超越文本之外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5.
在社会实践中 ,我们应当注意历史主义与当代意识的统一 ,使历史主义跨出史学的围栏 ,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更应强调当代意识与历史主义的统一 ,这样我们才能把握现实、预测未来 ,才能保证行动上、思想上的正确不误  相似文献   
56.
莫泊桑长篇小说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小说文本成为了一段压缩的历史,体现了法国由自由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转变的种种特征;二是社会历史与小说文本构成了生活世界的隐喻,莫泊桑作出了生活即 死亡的结论。  相似文献   
57.
社会建构主义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后,知识社会学实践了科学的“理性重建”向“社会建构”的转向,使科学研究(Science Studies)从理论转向科学实践,打开了一个至今被忽视了的一系列新问题的大门。这种转向与库恩的历史主义的范式理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科学被视为一个“传统权威范式”、一种工匠默会知识和手艺活动、一种范式的政治利益代表,它把科学视为与人类的其它文化活动等价。但由于强纲领知识社会学否定了自然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只强调社会因素的意义,从而导致了对科学与理性的全面解构。  相似文献   
58.
邓小平在历史转折过程中主要从四个方面坚持毛泽东思想:一、在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中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二、从全局出发,从历史继承着眼,阐明坚持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三,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四、作出历史决议,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邓小平坚持毛泽东思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对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9.
历史主义是一种 "新"的文学批评方法,认为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创作不应该将社会和政治因素排除在外,文学创作者们通过其作品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倾向,对处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提出质疑,引起人们的思考与关注.文章主要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探讨文学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历史化在多克特罗的代表作<拉格泰姆时代>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0.
当今大陆与台湾局势趋于缓和的背景下,大陆掀起近代国民党历史研究的高潮,对于国民党将领的评价也趋于理性化.但是对国民党一线军、师级干部的研究还是凤毛麟角.我们就国民党的张灵甫为例,从客观的史实出发,追根溯源,浅析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