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26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细胞间粘附分子-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当某些寄生虫感染时,细胞膜结合ICAM-1和血清中sICAM-1水平出现显著的变化,可作为某些寄生虫病诊断、监测、疗效观察及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本文就ICAM-1的来源、结构、功能及寄生虫感染中的表达及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隐孢子虫病免疫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隐孢子虫病病原的抗原成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免疫诊断及免疫防治进行了综述,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全国新书目》2013,(10):74-76
本专著是贵州省遵义医学院的一批长期从事临床病理学和相关专业医学教学的专家合著,记录了作者多年来从事病理诊断工作中所见到的部分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素材。全书共50万字,分为9个章节,系作者们从几十年临床病理工作中积累的珍贵标本和照片中精选资料,依照病原体的分类学为依据,将涉及到的我国常见的42种人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系统地逐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我国两栖动物寄生性原生动物的种类及危害,该文详细介绍了寄生于两栖动物的纤毛虫、顶复孢子虫以及肉鞭虫等原生动物的主要类群,以期对两栖动物的寄生原虫的鉴定及两栖动物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寄生虫病害普遍存在于地球上有生命的动植物生存之处,地球上几乎所有地区人类的健康都在受到某些寄生虫种类不同程度的威胁,经济动植物的生产也都因为各种不同寄生虫病害的影响引致减产。由于寄生虫病是慢性病而常被人们所忽视,常常到病害表现非常严重时才有所认识。我国疆土辽阔,生态环境因地区而异,因此寄生  相似文献   
16.
2002年1月23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标志着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及下属县(市)的原防疫站纷纷更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国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由重医疗逐步向重预防转变.  相似文献   
17.
血吸虫寄生在人和哺乳动物的门静脉血管。其虫卵中的毛蚴会引起组织的嗜酸性脓肿等病变。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武当》2003,(10):58-58
历史上不少传染病的大流行都与动物密切相关。 人兽共患疾病是传染病中的一大类,此类疾病有时也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导致这些疾病的微生物长期在动物中寄生、繁殖乃至发病,形成动物流行病。它们的繁殖循环不依赖人,人是作为一个偶然的接触者进入它们的循环链而感染这些病菌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规模化放养蛋鸡设备简陋、管理技术落后以及放养鸡接触粪便,寄生虫高发等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袁建敏博士主持完成了“规模化生态养鸡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将成熟的蛋鸡设施、饲养管理、饲料配制技术移植到放养鸡生产中,形成高效优质放养鸡生产技术,并针对放养鸡特殊的生产方式,通过营养途径解决放养鸡寄生虫病问题,形成放养鸡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20.
<正>在省卫生厅和科技厅的领导和支持下,我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全省寄生虫病和登革热等虫媒病毒性疾病控制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十一五"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十一五"我所共承担和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创新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8个,引进项目资金1259万元。2项研究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获地厅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009年获得国家专利1项,实现了零的突破。出版发行了《云南蚊类志》上、下卷,全书214万字。在正式刊物发表论文122篇,2篇被SCI收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