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1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7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汉英两个民族及其语言在思维方式、审美取向、价值标准、哲学传统,乃至民族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汉-英之间的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又涉及两种文化的转换。探讨这些引起误解和文化冲突的成因,是我们克服英汉误译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2.
胡娴 《成才之路》2013,(28):36-37
近年来,开放式教学以其绚烂的魅力打动着许多人,如何创造出一种与传统的教学氛围完全不同的轻松的多元的“教室文化”,如何积极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如何提高孩子综合的数学素养,是值得发人深省的。  相似文献   
63.
张宗明 《初中生》2011,(Z6):22-25
【考点解读】中考文字考查主要考点有:辨读常用汉字中的形似字;判断汉字书写的正误;纠正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错别字;发现并改正词语、句子或语段中的错别字;欣赏体味广告语中的汉字。对汉字书写的要求是:用硬笔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体会汉字的优美。因此,平时在学习和课外阅读中要留心观察,  相似文献   
64.
《八小时以外》2011,(2):10-10
将两手交叉紧握,露出大拇指,形似一只活泼的小兔子,再画个笑脸,写个祝福语,这便是兔年拜年最“潮”的手势。由于手势简单、寓意吉祥,众多年轻人争相在网上秀自己的“兔手势”,被众多网友称作“最给力拜年手势”。  相似文献   
65.
张甲子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1):86-89, 104
从赋法起源的"形似"说,在魏晋南北朝诗论、画论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仅确立了"文贵形似""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审美观念,而且被诗人积极地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中,尤以谢灵运为代表,其山水诗中使用的"形似"创作手法,与南朝山水画的艺术手法是相通的,都体现了以"形似"见长的空间感。  相似文献   
66.
思考一:模仿真能秀出精彩吗?在上《礼貌显魅力》一课的时候,无意问看到了一堂2006年省优质课的参评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教案,其中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反思自己初中生活中可曾有过不宽容的行为,通过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在尊重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在民主的氛围中让学生写下对同学、朋友或师长的贴心话,并可以选择一种方式(亲口跟她/他说抱歉;直接走到她/他面前把纸条郑重交给她/他;把纸条放到讲台上,  相似文献   
67.
郑楚兴 《收藏界》2012,(9):142-143
四、以形写神西汉《淮南子》提出:"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观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意谓画西施的脸,美而不可爱,看孟贲眼晴大而不可怕,就是表现不出人物内在的精神。以形写神,首先是由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的。古代对于"形与神"的不同观照方式与角度,当时的顾恺之、宗炳、王微就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倾向,他们都是主张"神"是至高的原则,但又体现出不同的论述主旨。顾恺之画论强调绘画以形写神,形在先,神在后,提倡重形;而宗炳的画论则体现出轻形的思想,他认为"以形写形"这种绘画活动本身应  相似文献   
68.
读书人大多都知道《桃花源记》,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描绘出一个与世隔绝,没有祸乱,安乐美好,刀耕火种的安逸社会。陶翁笔下的这世外桃源究竟在何处?现已无从考证。但过去一段时期,湖北、湖南、四川以及江西等多处地方曾经宣称过本地是陶翁笔下的“世外桃源”。本世纪初,云南省的广南县发现一个形似“世外桃源”的壮族村庄,其名“坝美”,它不但神似,而且很形似。  相似文献   
69.
通过剥离后人附加于形似之上的种种新观念、新理论,在诗与画的相通相异关系中,本文辨析了形似在几个时期的演变及其不同涵义。并结合中古文学、艺术的基本观念及其创作实践,着重阐释了早期形似范畴的诸多内在意蕴。本文认为,理解古典艺术和文学观念,必须注意其间发生的思维和认识上的根本变化,以及中西文学思维基础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70.
回顾课改以来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味课堂中呈现出的那些“迷人景观”:教学评价“百般呵护”、情境创设“百态千姿”、合作交流“百家争鸣”、自主探究“百花齐放”,着实让我们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可透过“浮华背后”,审视这些“热闹非凡的场面”.却潜藏着一些值得我们去理性面对和冷静反思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