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04篇
科学研究   3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1.
12.
郇怡斌 《海外英语》2011,(3):225-227
以童话"小红帽"的经典文本及其后现代改写文本为语料,从诺曼·Fairclough"三维"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出发,揭示不同时代童话文本中性别盟主权的体现形式,及后现代改写文本对男性盟主权的颠覆手段。发现词汇不足、过渡词汇化、及物性分析、互文性分析能够揭示文本隐含的性别盟主权变化。其中过度词汇化、物质过程分析、心理过程分析、互文性中的矛盾性戏仿揭示出颠覆男性盟主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冰心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作家和翻译家。她不仅全身心投入到翻译实践中去,还积极地对翻译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她翻译了许多优秀的外国诗歌,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翻译观。文章以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视角,冰心翻译的《吉檀迦利》为例,探究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期间,主流诗学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对冰心翻译活动的影响和操控。  相似文献   
14.
原作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改写以前,有一个人叫秋,他从小就喜欢下棋,也十分用功。斗转星移,秋长大成名了,成了一位棋师,别人都很崇拜秋,便叫他"弈秋"。有一天,有两个人慕名而来,想拜弈秋  相似文献   
15.
原作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改写江南,小桥,流水。从水的上游远远地驶过一条小船,船上有一个年轻人,他正是刚刚辞官,打算归隐田园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看到如此清丽的江南美景,他兴致勃勃地立在船头久久地观赏着。一座座绵延不断的山川,一条条环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自译《秧歌》是一种特殊的"回译",翻译过程中,翻译和创作呈现出复杂的动态变化关系,这种动态关系主要体现在译者对译文的改写。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认为:翻译即改写,改写就是一种操纵,翻译本质上是不同文化资本较量下话语权利的表现。探讨张爱玲创作和自译《秧歌》的动机,译本《跋》中对故事真实性进行辩护的目的,同时,具体分析细节、文化词汇、故事情节、政治意识形态倾向等方面的改写内容,探究改写背后的话语权利表现,并评价其改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改写,是作文训练形式的一种,包括对原文主题的改写、对原文主人公形象的改写、对原文主要内容的改写、对原文叙述顺序的改写以及对原文语言形式的改写等。把一首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现代文,属于对原文语言形式的改写。那么,怎样改写古诗词呢?先请大家看一道作文题。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然后按要求作文。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文学芳菲的阆苑里,宋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一、宋词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最早起源于民间,是配合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形象为切入点,对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Mulan》)与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女勇士》对“花木兰”这一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和重构进行对比分析.迪斯尼借用中国民间传说,将本土文化的原材料进行市场和价值观层面的双重“改造”,从而使“他者”文化遭遇了身份改写.与之相比,在华裔作品中。”花木兰”形象虽然同样被作者重构,但它们呈现的是华裔作家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所作的文化协调和整合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