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17篇
科学研究   68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本文考察了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的提名人与被提名人的情况。中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提名人为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吴宪(1893-1959),他于1932年提名了约翰·诺斯罗普(John H Northrop)和詹姆士·萨姆纳(James B Sumner)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而最早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提名的中国人乃中国检疫和防疫事业先驱,公共卫生学家、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伍连德(1879-1960)博士,他因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发现土拨鼠在鼠疫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而被提名角逐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2.
韩君芳 《青海科技》2004,11(4):10-12
从1952年到2003年先后有6位科学家因在核磁共振领域的突出成就而在3个学科(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荣获4次诺贝尔科学奖,足以说明此领域及其衍生技术的重要性。尤其是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在用核磁共振技术拍摄不同结构的图像上获得了新的发现。这些发现导致了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上获得突破的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目前核磁共振成像仪在全世界得到初步普及,已成为最重要的诊断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奖励》2014,(2):65-65
2014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推荐工作自2013年1月初正式启动,至3月31日截止。经过形式审查、有效候选奖项评审会议、国内外同行专家通信评审、正式候选奖项评审会议和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评选出6项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和5位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  相似文献   
14.
<正>每年10月,当诺贝尔奖悉数揭晓,惊叹、遗憾、反思……科学界总会响起不同声音,然而却绕不开"中国人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话题。此前,负责提供专业信息的英国汤森路透公司在开奖前预测了若干可能获奖的人选,有4位华人科学家——张首晟、杨培东、钱泽南、邓青云被提名。但很遗憾,诺贝尔科学奖的榜单上没有华人科学家的名字。中国科学家离诺奖究竟还有多远?现在来看,这个问题似乎与科学的本义相悖。当科学家、做科研的出发点应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杨克明,博士,教授级高工,现任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副总经理,成都理工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博士生导师。中石化西南油气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家组组长。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家储量评审专家,中国石油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委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委会委员,四川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等。主持完成了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大型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出版专著7部。培养博士研究生11名。  相似文献   
16.
《知识窗》2012,(6)
国际上有搞笑诺贝尔奖。中国也有了让人捧腹的科学奖。这不。数钱可以缓解疼痛、春晚机器人舞蹈、猴子脑力控制机械臂、瓦罐鸡汤为什么好喝等这些科研成果,获得了浙江科技馆与果壳网合作首办的“菠萝”科学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奖励》2010,(6):30-31
<正>数理科学奖获得者白以龙(194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理事。  相似文献   
18.
在科学研究制度中,科学规范制度预设了科研诚信,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都以诚信为前提和基础;而科学奖励制度则强调科学发现的独创性,由此加剧了科研人员之间的竞争,并使他们在遵守科研诚信并付出科研努力却得不到科学奖励的情况下,有可能为了满足个人需求而违背科研诚信,实施科研不端行为。科学规范与科学奖励之间的内在张力成为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制度成因,并为治理科研不端行为制度建设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科苑 《今日科苑》2006,(11):12-14
10月2日,2006年度诺贝尔奖评选活动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拉开帷幕。随后3天里陆续揭晓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得主。至此,诺奖的三项科学大奖尘埃落定,美国科学家包揽所有奖项。今年的诺奖展示了哪些最新科学成就,各奖项得主又有何感想,本报对本届诺贝尔科学奖进行了一个全面盘点。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科学奖(Nobel Prizes)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年度科学大奖.自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诺贝尔科学奖紧密地伴随着10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每一次奖励都相当于确立了一座科学的里程碑.由于诺贝尔科学奖有明确的获奖标准、严格的提名和遴选程序以及百年来公认的权威性和高额奖金,诺贝尔科学奖无疑代表了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在诺贝尔奖百年诞辰之际,笔者谨撰此短文介绍诺贝尔奖的设立、诺贝尔基金会的组织结构、评选标准和获奖成果,并试图探讨100年来诺贝尔奖及获奖者对现代科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