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49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收集了类星体3c273在B波段100多年的光学资料,用结构函数对其进行了光变分析,发现3c273的光变曲线中分别存在着12.47 a、17.64 a以及22.07 a几个周期.  相似文献   
42.
《今日科苑》2013,(3):8-8
天文学家发现一些类星体团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宇宙天体,光穿越其最宽的部分需时40亿年。 研究者称,当宇宙仅50亿岁时,这一类星体团就开始发光了。该类星体团远大于之前发现的类星体组合,甚至挑战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宇宙学原理——认为从大范围来看,宇宙无论从什么角度和位置观察,看起来都是一样的。研究者认为,根据该原理,宇宙中比较大型的结构——例如类星体团——最长不应超过12亿光年。  相似文献   
43.
科技快递     
过度锻炼适得其反运动锻炼可能有利于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但运动量并非越大越好,运动量过大可能反而有害健康。美国研究人员跟踪了5万多名成年人30年间的健康记录并调查了他们的运动量,结果发现,适度跑步对身体最有益。那些每周跑步1~20英里(1英里≈1609米)、平均跑步速度每英里10~11分钟的人,换句话说也就是慢跑的人,死亡风险大大低于那些不跑步的人和那些每周跑步大于  相似文献   
44.
当代的科学大问题,在宇宙学里有两个:一个类星体,一个是暗物质;粒子物理学里有两个:一个是对称破缺,一个是看不见的夸克,若能了解这些问题将对21世纪的科学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5.
对Swift/UVOT望远镜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平谱射电类星体PKS 1510-089从2006年到2016年的光学U波段历史光变曲线.使用时间补偿离散傅里叶变换对光变曲线中的周期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KS 1510-089在光学U波段可能具有313天和557天的光变周期.  相似文献   
46.
类星体之争     
徐风 《百科知识》2007,(5X):42-43
类星体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距离我们最遥远的、最明亮的天体。因其像恒星又不是恒星,所以获得了“类星体”的名称。这是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数干个类星体。从发现时起,它就笼罩上了一层层的神秘面纱。随着近半个世纪来观测资料的积累和研究工作的进展,人们对它的探索虽说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迄今为止它的本质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47.
研究了69个平谱射电类星体(Flat Spectrum Radio Quasars)的近红外射线光度与宽线区光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在排除了红移的影响后,两者的相关性变的非常微弱。这表明平谱射电类星体的近红外辐射与宽线区辐射可能具有不同的物理辐射机制。还讨论了近红外光度与中心超大质量黑洞质量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8.
美国天学家们在测量天空中最亮的类星体3C 273星系的光谱时,发现这个遥远的星系中间有一团奇怪的致密气体云。在随后的测量中,再次发现了这团气体云中有些化学元素,竟然是超新星爆炸时才能产生的重元素。可匪夷所思的是那附近根本没有能提供这些气体与重元素的其它天体。  相似文献   
49.
我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文化大革命”前的两年时间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天体物理观测基地的台址选择和两台望远镜的安装工作,开展了恒星光谱研究.“文化大革命”十年虽然基础研究几乎中断,我还坚持和数学所的陆启铿教授合作,进行密近双星光变曲线的解轨研究,证明了国际上流行40多年的Kopal解轨迭代法  相似文献   
50.
一、太阳是否会发生氢核聚变 认为太阳的巨大能量是由氢核聚变为氦核的热核反应提供的,在今天已被作为科学常识写进了教科书。然而,至今仍不断有科学家对此提出质疑,因为它还远不是一个严密得滴水不漏、无可挑剔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