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4408篇
科学研究   239篇
各国文化   35篇
体育   131篇
综合类   229篇
文化理论   27篇
信息传播   611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94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325篇
  2014年   662篇
  2013年   393篇
  2012年   462篇
  2011年   535篇
  2010年   581篇
  2009年   460篇
  2008年   386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9 毫秒
51.
陶行知与胡适的分歧贯穿了五四之后的近三十年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大事。二人之间的最初教育分歧不在教育观点本身,而是“教育界分歧”,始于1926年“庚款风波”;其次是30年代的政治9牾,基于两种基本爱国观的难于兼容,但非以政见分歧为主要内容;其三,双方主要的、根本的分歧是30年代形成的关于基本价值观——五四价值观的分歧。陶推崇一二九“大众”运动,反思并批判五四“小众”运动;由此出发,陶形成了自己的大众教育观,及总的大众价值体系,全面否定了新文化运动及胡在其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2.
《新闻界》2016,(20):49-56
研究主要通过"大阅兵"在微博平台的传播,具体分析被传统媒介预构的"媒介事件"话语共识,在自媒体平台到底存在话语解构危机还是共识重建效能?研究发现:自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更倾向于构成一个不同言论相互影响的"诠释社区",但这并不影响专业媒介在"媒介事件"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同时,这种网络围观和集体协商过程也伴随着冲突与"脱轨"的话语显现,但其中的一些"抹黑"或"破坏"性信息,只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下的边缘性存在;同时,微博评论的立场与原微博立场有较大联系,负面立场的信息传播效果更好,这警示各大传播主体应积极利用微博平台理性表达自身观点。  相似文献   
53.
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发表一百五十年来,从最初的遭受冷落,到后来的备受推崇,评论界从未停止对这部作品的关注。如今,《呼啸山庄》被公认为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勃朗特也因此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公认为唯一一个可以同莎士比亚齐名的伟大作家。但是,对小说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评论可谓是众说纷纭,尽管少数评论家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与同情,认为他的复仇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之后的正常反应,但大多数评论家都对他横加指责,认为他的复仇毫无人性,他是“魔鬼”“暴君”,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复仇和人性扭曲。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希斯克利夫,不能仅仅以他的复仇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来妄下结论,而要充分考虑到他的成长环境、所遭受的歧视与非人的待遇以及种种磨难对他的心灵所造成的致命伤害。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小说中人性的复苏与美妙,无论多么令人悲哀的世界里,美好仍是人们追求的终极,仇恨能使人暂时丧失理性,造成人性扭曲和堕落。  相似文献   
54.
世界名著《小妇人》是十九世纪美国女作家路易莎·奥尔科特的代表成名作。本书是以奥尔科特的童年经历为基础创作的,出版后打动了无数国内外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小妇人》里充满了强调个人尊严和自律观念的超验主义,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富有强烈感染力,崇尚自然,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并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5.
评论界对唐·德里罗第一部小说《美国万花筒》的主人公大卫·贝尔的主体身份问题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文章从贝尔身份问题的二重性切入,结合学界有关人机/技关系问题的讨论,通过分析主人公大卫·贝尔与小说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电视和摄影机等现代媒介机器的关系特征,认为贝尔的主体身份问题之所以引起两种对立的解读,是因为后现代文化环境下人机互动变得深刻复杂,并进而提出《美国万花筒》捕捉并呈现了人机关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人机互渗,理解和把握后现代文化环境下人机互渗现象是理解德里罗小说另类主体重建的前提。  相似文献   
56.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艺术地再现了后现代美国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美国消费社会建构的三个关键领域——媒介影像、消费行为和大众文化,成为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景观。《白噪音》展示了后现代美国社会的两大消费行为——看电视和购物,同时,揭示了美国大众文化甚至学术研究也趋向商业化。这些异化消费使得人们丧失了主体性,陷入了精神空虚、焦虑、孤独与异化,并导致垃圾激增、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  相似文献   
57.
20世纪60年代,知识管理的理念产生.随后的几十年,知识管理在西方受到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紧随世界潮流掀起了知识管理研究的热潮.从大学这个产生和传播知识的重镇出发,关注其中高智商成员,揭示大学及其成员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性.重点探讨大学知识管理和大学中成员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现存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和解决部分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58.
消解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边界所划定的"差异原则",是"科学美"这个老问题面临的新语境,这个新语境的特点表现为对学科中心主义的解构和反本质主义.但自然科学家关于"科学美"的论证存在理论误区和价值论错位:自然科学成果所带来的创造性愉悦与审美愉悦不可等同;而美学就其学科而言,其本身并不是美的,不是经验性实际审美的对象.美学的探求目的指向真,它带有所有理论学科共同的抽象性特点.  相似文献   
59.
德莱塞认为珍妮与白兰德、雷斯脱之间的爱情是真挚的,不存在着不道德的问题,但却是悲剧性的,他们的命运被环境所左右,从而宣扬"德莱塞式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60.
本文在文献 [1]的基础之上 ,经不断探索又归纳出十五种计算极限的方法 ,权作再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