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899篇
科学研究   171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141篇
综合类   25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26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243篇
  2011年   296篇
  2010年   221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341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文章梳理和分析网络文化语境下表情包传播兴起的原因、发展历程及传播特性,认为表情包传播有其现实根基,反映情感交流的新现象.也正因如此,简单地为表情包传播贴上否定的标签是不足取的,我们必须看到它存在的合理性一面.同时,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表情包传播现象的发展也伴随着一些负面效应,这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思考引导表情包传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策略,尽量消解其负面效应.表情包传播的商业价值已经初现,但其具体的发展前景,还有待未来去证实.  相似文献   
22.
网络时代,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的普及使得移动社交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信息膨胀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时间和注意力越发碎片化的现代人更加钟爱趣味便捷的信息表达方式。应运而生的网络表情符,一方面让移动社交语境呈现出有趣、便捷和表意轻文本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交语境意义解读的嬗变性,造成编码者和解码者之间的沟通障碍,注重社交语境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3.
网络表情符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聊天工具的出现而日益流行,作为网络非言语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重要的网络辅助手段,在网络交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它的出现,网络交流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方便快捷,幽默有趣。本文将以QQ表情为例,从符号学及传播学角度,对网络表情的产生、发展及功能等方面进行探讨,深刻剖析目前网络表情的设计及表意功能中存在的不足与局限性,就其未来发展提出笔者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4.
肢体语言,同口语一样,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不可缺少的工具。而执教者一旦恰当准确地加入了肢体语言,教师的描述就会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愉快地接收信息,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25.
李辰 《大观周刊》2011,(12):32-33
肌肤的日常护理就好像是一日三餐,绝不能少,而面部SPA呢?就是好像老火靓汤那样,虽然不用每天使用,但是一星期一次却可以给予肌肤深层的保养,只有既坚持日常护理又坚持面部SPA,皮肤才会健康漂亮哦。  相似文献   
26.
如水的朋友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初见时,言语不多,表情恬淡,甚至有些冷漠。他总是喜欢躲在房间的角落里,静静地倾听朋友们的不同见解,却极少发言,那淡淡的微笑,不会给你留下多少印象,有时甚至让人忽略他的存在。交往时间久了,才了解他的内涵丰富,他的成熟稳健。他总是在人们叽叽喳喳争吵辩  相似文献   
27.
随着科技水平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网络早已突破了工具与技术层面的属性,俨然成为了现代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从传统表情的传播到近几年表情包的风靡,表情符号的使用一直在网络交际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语言学视角出发,从本质、分类、流行因素等几个方面对表情包这一传统网络表情符号的变体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8.
语言是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工具,也是课堂上师生双边交流和沟通的桥梁。成就一节引人入胜的好课,教师富于启发引导的语言是关键。所以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构建和谐、民主、  相似文献   
29.
语言文字既是反映客观事物、负载文化的工具,也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而语音的高低强弱不同则表达不同的含义、思想、感情。所以,学好“四声”特别重要。在方言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已掌握了方言的“四声”,但对普通话的“四声”十分陌生。如果运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意境学说创设特定的情境,则可寓理其中,变苦学为乐学。  相似文献   
30.
本文主要介绍"呲牙"表情的语用功能、演变历程及其在表现形式、内涵空间上的转变,围绕语境差异对"呲牙"表情在跨语境传播中呈现的多重意义进行了论述研究,对表意多重性背后的自我表演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呲牙"表情中的亚文化观点进行了补充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