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72篇
  免费   446篇
  国内免费   286篇
教育   9419篇
科学研究   4167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310篇
综合类   803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228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208篇
  2021年   282篇
  2020年   418篇
  2019年   324篇
  2018年   224篇
  2017年   213篇
  2016年   333篇
  2015年   530篇
  2014年   1073篇
  2013年   887篇
  2012年   1449篇
  2011年   1476篇
  2010年   918篇
  2009年   928篇
  2008年   1002篇
  2007年   1217篇
  2006年   1161篇
  2005年   1066篇
  2004年   912篇
  2003年   749篇
  2002年   590篇
  2001年   446篇
  2000年   248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图书馆局域网的扩容——谈无线网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无线网接入的基本方式。并根据图书馆局域网现状,提出了无线网在图书馆的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122.
关于广东省高校图书馆网上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对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开展网上信息服务工作的现状进行网上调查, 分析了其特点及不足, 并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3.
信息检索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高校信息检索课实施网络化教学的优势,论述了网络教学系统开发设计的原则,着重介绍了开发设计的信息检索课程网络教学系统的5大模块的功能与结构。并简述了构建网络课程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4.
文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图书馆LAS的发展历史、重要作用 ,以及数据处理特点和对硬、软件的要求等问题 ,重点论述了我国图书馆LAS的发展现状、模式选择 ,以及在构建图书馆LAS时应注重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5.
网络报纸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简要分析了网络报纸信息资源定义、特征等基本概况,并拟在信息资源管理的框架内,以图书馆为主体,就网络报纸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6.
网络数据内容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阐述了网络数据的特点,介绍了内容分析法的类型,研究范围和内容分析法的一般研究过程,重点分析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数据分析方面的应用,以及论述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数据分析方面的难点。  相似文献   
127.
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元搜索引擎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毅 《图书情报工作》2005,49(1):125-127
针对当前网络搜索引擎未能较多地关注用户需求、查全率与查准率不高、彼此间不兼容的缺陷,提出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元搜索引擎,并分析其基本原理,给出其基本结构,讨论其运行机制和关键技术。指出基于用户需求的元搜索引擎可使网络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结构化,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自组织,提高网络信息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相似文献   
128.
论文对宝山社区图书馆协作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该协作网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图书配送为手段的新型图书馆模式,创办2年来已成功组建起由区图书馆、乡镇街道图书馆和小区分馆构成的覆盖全区的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9.
教学科研需要检索和下载国内外学术站点的学术文献,我国现阶段网络通讯的收费政策与读者需要支付网络流量费是一对矛盾.文章通过分析学术网站访问需求与支付流量费的实际,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与网络中心解决流量费问题的方法和实践,以及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0.
This paper identifies individuals’ accumulated history with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as a replacement for the contested and outdated term ‘digital divide.’ We propose that an individual’s ability to benefit from their technological history consists of four factors: awareness, knowledge, access, and technological capacity of the user’s social collective. Together, these factors make up the individual’s level or amount of Technological Capital.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construct was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conducted in Soweto, South Africa, an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on assessing individuals’ accumulated histories. The concept of technological capital has the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 in fields in which ICTs are used for communication, capacity building, and identifying barriers to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The use of the concept may have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decisions,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into differences amo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ability to benefit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