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394篇
科学研究   309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21篇
信息传播   8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Background: Blend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 based on Wolff (2003) design categories, students interacted in a learning environment where they developed thei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practices as well as their technological and collaborative skills.

Purpose: The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how seventh grade students perceive a collaborative web-based science project in light of Wolff’s design categories. The goal of the project is to develop their technological and collaborative skills, to educate them about technology integration practices, and to provide an optimum collaborative, PBL experience.

Sample: Seventh grade students aged 12–14 (n = 15) were selected from a rural K–12 school in Turkey through purposeful sampling.

Design and methods: The current study applied proactive action research since it focused on utilizing a new way to enhance students’ technological and collaborative skills and to demonstrate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to science coursework. Data were collected qualitatively through interviews, observation forms, forum archives, and website evaluation rubrics.

Results: The results found virtual spaces such as online tutorials, forums, and collaborative and communicative tools to be beneficial for collaborative PBL. The study supported Wolff’s design features for a collaborative PBL environment, applying features appropriate for a rural K–12 school setting and creating a digitally-enriched environment. As the forum could not be used as effectively as expected because of school limitations, more flexible spaces independent of time and space were needed.

Conclusions: This study’s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PBL was efficient in enhancing students’ advanced technological and collaborative skills, as well as exposing them to practices for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science. The study applied design features for a collaborative PBL environment with certain revisions.  相似文献   

92.
目前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存在着:工作职责不够清晰;没有可行的职业发展轨道;缺乏系统的培训学习体系和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等问题,造成人才流失。构建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职业生涯发展体系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这个体系包括由职业生涯发展轨道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组成的核心部分、人力资源的相关职能及成功运行的基本条件三部分。  相似文献   
93.
论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现状,并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 决的对策: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指导;2.充实和完善必备的信息技术条件;3.加强 培训和学习;4.重视资源库的建设;5.全方位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94.
网络环境下师范院校教师的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环境下,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要求师范院校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反思,掌握在网络环境下新教学媒体的应用和操作技能,对自己的知识、经验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95.
对积件概念的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Internet网络的风靡全球,正在撕破传统的时空观,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引发了教育技术史上一场新的革命,积件(Interable Ware)概念也正在进入高级课件的设计之中,本就积件的定义、特征以及组成平台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6.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在电大远程教育中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教育手段,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它是电大实施远程教育的重要保证。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模式发展过程,可以明了信息时代的这场教育技术模式变革的发生,给电大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97.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 ,各中小学校园网的建成 ,对教育领域最基层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素养的培养被逐渐引起重视。笔者以从事基层网络管理、信息教育的经验为鉴 ,简述了几年来管理学校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设备的一些心得与技巧 ,提出了中小学网管人员必备的能力和素养之浅见 ,以此作为各中小学网管人员学习课程的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98.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构成要因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社会转型,因而要求社会全体成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必须主动地、有意识地提升信息素养,这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出现与发展的根本动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要以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体系发展为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包括全人化取向、多样化取向和主体性取向。  相似文献   
99.
基于注意力基础理论及其基本原理,探讨了内部研发与合作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交互影响及财务松弛水平和信息技术能力两个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本文利用世界银行对中国制造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Tobit模型分析,并对企业研发选择的内生性进行检验和控制。结果表明,内部研发和外部合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替代效应;高的企业财务松弛水平能够对短期财务目标形成缓冲,使管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创新等长期目标,有利于减弱两者的替代性,使其呈现互补协同作用;信息技术在创新方面的应用对创新绩效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但会强化两者的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100.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对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的IT能力进行了重新构建,并进行了维度划分,阐述了其意义所在。基于和谐管理理论与和谐信息化体系理论,和谐信息化有了新内涵,提出了和谐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绩效,也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发展方向。通过对华南地区281个中国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验证了IT能力量表构建的信度和效度,实证结果表明,IT人物互动能力是实现企业和谐信息化的最重要因素,由此表明,企业更应注重IT人物互动能力的提升。案例研究也印证了此结论。在今后研究中,可以IT人物互动能力为和谐主题,分析其在企业信息化各阶段的具体表现,并制定科学的提升计划,以促使企业和谐信息化绩效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