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2篇
教育   1072篇
科学研究   1774篇
体育   95篇
综合类   73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2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6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21.
近年来,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成为图书馆界少有的研究热点。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已离不开“知识管理”。在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的讨论上,更是见仁见智。本文从目前国内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情况来看,图书馆知识管理应跳出概念期,已经具备了迈向“知识管理”应用层次的潜在条件,进而对图书馆的知识管理革命、管理理念创新、培养人才等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22.
This paper identifies individuals’ accumulated history with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as a replacement for the contested and outdated term ‘digital divide.’ We propose that an individual’s ability to benefit from their technological history consists of four factors: awareness, knowledge, access, and technological capacity of the user’s social collective. Together, these factors make up the individual’s level or amount of Technological Capital.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construct was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conducted in Soweto, South Africa, an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on assessing individuals’ accumulated histories. The concept of technological capital has the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 in fields in which ICTs are used for communication, capacity building, and identifying barriers to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The use of the concept may have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decisions,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into differences amo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ability to benefit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23.
ABSTRACT

The Harwood Institute arrived in Youngstown, Ohio, in 1999; and today, over 18 years later, its teachings have made a profound effect upon the city. The Youngstown Public Library, through the leadership of Carlton Sears and Heidi Daniel, has wholeheartedly embraced the methods and ideology of the Harwood Institute, helping to reinvigorate and power a city working its way back to prosperity.  相似文献   
24.
"高考不分文理"将为大学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和实施通识教育带来契机。本文以"高考不分文理"改革目标为背景,运用系统思考原理,讨论了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长上限,揭示了本科教学改革的高杠杆解,并尝试提出了本科教学改革的路径:把课程实施大纲作为本科教学改革的高杠杆解,通过推行课程实施大纲,分三步持续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实现本科通识教育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2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本文从构建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正确处理“双基”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以及在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等几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6.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大胆设想、大胆尝试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就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大胆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27.
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相比,具有民主化、信息化、社会化等时代特征。现代网络技术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网络研究,探索传播规律;强化法制意识,规范网上行为;采用新的工作内容、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28.
试论创新学报编辑的创新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学报编辑,必须具有竞争意识,前瞻意识和特色意识,只有具备这些意识,才能担当得起编辑创新学报的重任。  相似文献   
29.
创新网络形成本质上是一个复制动态演化过程,类似于有限理性条件下的演化博弈.本文借助演化博弈模型对创新网络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的内在规律性,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网络正外部效应是创新网络形成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30.
我国要在 2 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就必须把培养高素质人才 ,尤其是把培养社会责任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摆到突出的位置。这样 ,创造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创造教育的期望与目的 ,与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有诸多相悖之处 ,如不转变教育和教学思想 ,对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创造教育也只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