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4篇
教育   1898篇
科学研究   176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95篇
综合类   15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英语教学中,如何能让考生灵活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一篇内容充实、语言通顺、用词贴切的好文章呢?根据笔者个人这些年的经验,认为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①教师要注意词汇与句型的训练;②教师要努力创造运用语言的环境;③学生应对书面表达题要注意审题、构思、过渡的问题。  相似文献   
33.
金属与硝酸反应的计算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金属与硝酸反应的复杂性,使得大多数学生在解决这一类型习题时大伤脑筋;要么过于繁琐,要么反应方程式写不出或根本束手无策.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摸索出一种解决这类题型的快速解法--关系式法,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方便了这类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34.
只有让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人的心理,并以文化的形式存在,才能“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在探索我国传统文化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从文化心理学视角研究了核心价值观文化呈现与转化的基本内容及其培育方式,为进一步深化探索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的心理转化,重点研究了学校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5.
德里达的文字学理论认为没有外在于文字视野的意义,否定一个悬置于文字之上的超验所指的存在,意义是在文字的嬉戏中生成的。这一系列观点与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庄子的某些思想有契合之处。该文通过对德里达理论的分析,寻找其与庄子思想的某些相近处,希望揭示中国古代哲学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语言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36.
模糊修辞是一门应用科学、边缘科学,它作用于语言活动,而本身的模糊性质决定了它在很大程度上要借重语言环境来表情达意,并作为判断语言使用优劣的标准。没有语境就没有模糊修辞。  相似文献   
37.
"诗界革命"论作为全球化东扩中的一种本土诗学投影,其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王韬从"地球合一"说出发,率先开辟全球性"奇境幻遇"。黄遵宪兼顾书写异古之人事和语言的俗化及新词语运用,为"诗界革命"作了进一步准备。梁启超以政治家的敏锐触角从黄遵宪等的诗歌革新实践中认识到诗界走向"革命"的必然性并实际吹响这一号角。其初衰在于通过诗歌的开创性变革而唤醒知识分子的以欧洲为范本的普世的社会变革渴望,但客观上却发起了全球化东扩中的一场本土诗学动员,让此前较为隐晦的全球化东扩的诗学维度转而以豁然鲜明的姿态亮相。作为全球化东扩的本土诗学投影,"诗界革命"论具有幻影与阴影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38.
许多教师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的教学中,很注重对语法问题的讲解,而对算法的重要性体会不深,在平时教学中也没有时刻地把握这一点。该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同一问题进行多种算法之间的比较,并分析数据结构对算法的影响。强调同一算法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工具来实现。  相似文献   
39.
在学生基础条件比较差、厌学情绪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提高教师表达能力是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的重要手段。听了教师情感、趣味、艺术三位一体的表达,学生就能产生学习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就有了上好高职课程的基础,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才能顺理成章。所以,教师的表达能力是上好课程,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40.
古汉语教材普遍把因果复句中表示原因的非名词性谓语句称判断句的活用,认为判断句活用的标准首选要根据判断的本质特征,-谓语性质是名词性的,其次须参考判断句的表现形式和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