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9篇
教育   1143篇
科学研究   397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8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61.
[目的/意义]探索领域知识发展过程中的聚类演化问题有助于揭示知识聚类的特征和规律,对于掌握知识生长演进过程中关联知识的聚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复杂网络的思想为基础,基于标签邻接关系的发生值构建时间序列领域知识网络。即依据网络模体的理论,采用网络聚类系数的分析方法,对领域知识网络进行动态跟踪与分析;结合网络密度、特征路径长度、节点度值、封闭三元组等指标,从随机因素、度相关性、邻近关联3个方面对领域知识发展过程中的聚类演化现象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①领域知识在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聚类性;②领域知识的聚类性同时包含随机性与结构性(非随机性)两方面因素; ③领域知识聚类的动态状态在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之间摇摆演化; ④领域知识的聚类状态在网络全局和局部节点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62.
面向科技文献知识表示的知识元本体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随着科技文献资源的急剧增长,用户淹没在科技文献的海洋中,为用户提供快速、精准的细粒度知识元服务将成为未来文献知识检索的发展趋势。[方法/过程]在分析科技文献文本结构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科技文献的内容中,以期通过构建一种面向科技文献知识表示的知识元本体模型,将科技文献内容中句义完整的细粒度知识点表示成具有统一结构的知识元。[结果/结论]以一篇科技文献为实例,展示笔者提出的基于知识元本体模型的科技文献知识表示方法,但该示例仅呈现了科技文献中引言部分的相关知识点,需进一步验证该知识元本体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63.
由于宗教、文化、社会、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林语堂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从信仰到反叛再到重新信仰的迂回反复,也相应地造成了他文化身份的多样性和混杂性。现从林语堂的基督教信仰之旅这一视角出发,探讨林语堂在不断更迭的文化场域中的文化身份变迁。  相似文献   
964.
[目的/意义] 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实现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的数字化及知识组织与可视化,为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的传承、普及与智能化服务做出贡献。[方法/过程] 采用自顶向下方法,参考BIBFRAME书目模型及中医药学语言系统(TCMLS)构建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本体模型,利用哈工大语言技术云平台LTP实现词性标注与三元组自动抽取,构建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知识图谱。[结果/结论] 利用所构建的本体及知识图谱可实现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知识组织工作,知识图谱能够实现语义查询,为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的智能化理解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65.
吴澄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文学理论家。理气论是吴澄理学思想和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在文学创作论中吴澄提出“诗文以理为主,气为辅”,作为文学创作的指导原则,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根据对吴澄文论的全面考察,试图对这一理论的渊源及价值做出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966.
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内涵·特征·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围绕教学本体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教学存在的本体论框架、一般表征、基本职能、发生机制、演化过程、基本属性、本质和规律等教学本体论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命题或假设,勾画出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或交往本体论的基本的和初步的理论体系;在方法论上集中表现出诸如一贯的本体论立场、反思性思维方式和历史性概念,合目的合规律的逻辑路线。根植于人的化本质的终极关怀,独特的教学本体论范畴架构以及一元多维整体规定的本质结构观等理论特征。连衣裙一具体形态的教学本体论的初步形成,昭示出世纪之初教学论长足发展和教学实践改革与提高的新的历史可能性,其本身的发展与成熟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967.
汤显祖的"唯情"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显祖作为明代最为杰出的戏曲家,他在中国文学史及戏曲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同时,他在文学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于文学情感本质的清醒认识与大力弘扬,在明代言情文学思潮的激发下,把传统的文学情感论提升到了“唯情”论的高度,并且对文学情感生发的主体性原则、文学情感的审美表现,以及情感内容与形式规范之关系等诸多理论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看法,从而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968.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论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刘 《教学与研究》2004,4(7):77-84
近年来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成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学术前沿和热点,是由学界对“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的辨析引发的。究诘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可能性”使研究获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概念不清与文本误读成为研究继续前进的障碍。因此,回到“文本”澄清概念与实现文本阅读的“方法论自觉”,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969.
The three aspects of teacher change – ontological, epistem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 are traditionally regarded as independent. Usually only the epistemological aspect is highlighted in formal teacher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a holistic and interdependent view of these aspects is needed. Thu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teacher learning from a holistic perspective. Through deliberative discussions and selection, 13 ‘good’ teachers were interviewed in this study.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re may be a two-stage pattern (the II-VA model) that describes two different sorts of teachers. The first sort refers to those teachers who developed strong identities before beginning their teaching service and who tended to have a clearer educational vision which had a direct impact on their practice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s for the second sort, the teachers’ identities were vague in their first years of teaching, but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gradually developed within the referential community with affective and professional functions. These stages imply that we should replace ‘abstract theory’ with ‘subject reflection’ in the center of teacher education. Three kinds of reflection (theory-rationale, identity-integration and vision-accomplishment) are thus identified from a holistic view of teacher change.  相似文献   
970.
得到了高斯整环R(m~(1/2))中两个定理,推广了文[2]的结果,给出了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