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0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39篇
教育   4013篇
科学研究   162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96篇
综合类   280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408篇
  2013年   391篇
  2012年   624篇
  2011年   653篇
  2010年   398篇
  2009年   335篇
  2008年   397篇
  2007年   451篇
  2006年   364篇
  2005年   299篇
  2004年   281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215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文章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提倡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师应指导学生适当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2.
对高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开设创新实验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化工类学生是未来的工程师 .他们不仅要有坚实的数理科学基础 ,而且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高校化工专业二、三年级开展创新实验 ,使其尽早接触生产实际提出的问题 ,对提高学生钻研理论的兴趣、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业后适应期的缩短都是很有益处的 .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相似文献   
53.
创新教育论     
创新教育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坚持师生人格平等、“两种创造”互生互补、把握“创意临界点”、形象直观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参与创造、保护学生的创造之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层次性等原则;并树立开拓进取的文体观、“人人都有创造潜能”的唯物观和动态、开放的知识结构观。  相似文献   
5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重点就是要不遗余力地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这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发挥民族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其多角度思考问题,积极探索创新等方面出发,就数学教学如何培养民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55.
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研究型教学又是目前最能体现"创新素质教育"精神实质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走进研究型教学就是走近了创新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56.
通过引进数码相机、计算机设备,使复杂塞曼效应实验中的光学信号转化成数字化信息进行处理,不仅大大提高实验准确度和效率,且通过学生对测试软件的设计和使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57.
无论是高等教育实践还是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都期待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研究有创新性的发展,而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成熟的高等教育哲学的支撑.哲学的贫乏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创新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而高等教育生命论哲学的兴起和发展则昭示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创新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58.
采用碘量法测定碘酸钙溶度积常数,方法十分简单,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9.
高校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科技要出更多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就必须抓住机遇,建设强有力的学术创新团队。因此,目前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已成为高校十分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处理好学术创新团队的定位、人员组成、团队文化等问题是学术创新团队建设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0.
Innovative teaching is sometimes perceived as opposite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since it is regarded as student-centred and takes on the form of guided construction. This distinguishing feature led to an expectation that traditional teaching practices will be replaced with innovative ones for the purpose of fostering learning. The goal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to examine this issue by taking a closer look at teaching practices within an innov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Our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in a secondary school which has implemented such a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data analysis is based on sociolinguistic discourse analysis. The findings reveal a variety of teaching practices, which allows teachers to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one for a particular learning requirement. We conclude in proposing to adopt a more complex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to relinquish the dichotomy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practic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is proposal are presented in the discu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