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0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1篇
教育   326篇
科学研究   271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22篇
信息传播   240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CILT2000 helped VisMod evolve from a collection of local and distin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fforts into a solid field of education. Previous intellectual efforts focused around a)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tools, b) visual explanation tools, c) visual data analysis tools, d) exploring student needs in the context of VisMod, and e) exploring instructional frameworks for VisMod. These focus areas have evolved in two main trajectories, represent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field, the generalization trend, which seeks to identify general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designing learning environments, and the equitable application trend, seeking to use knowledge gained in the field to leverage education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12.
当代青年对经典文学艺术作品的认知度不高,但依然喜爱经典文艺作品。当代青年审美追求形象化,更倾向娱乐休闲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外在表征,更注重城市文化的外显性。城市文化形象具有地域性、交融性、集聚性和辐射性。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无形的资产,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凝聚着城市的灵魂,引导着市民的思维。研究城市文化形象特征,把握城市文化脉络的走向,设计和创造出充满地方特色、性格魅力和生命活力的现代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信息可视化技术在教学资源检索与导航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和表示机制,提出了一种教学资源可视化检索与导航模型,并通过开源软件设计了实验系统加以验证,为学科导航系统的研究和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内容构建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知识可视化中更多探讨视觉表征具有可以表达什么知识内容的功能,却没有根据知识传播的属性,探讨视觉表征如何表达知识内容的方法。为此,文章考察了视觉表征与知识内容的关系特征,并根据信息科学中知识的属性与分类,探讨视觉表征内容的建构方法。  相似文献   
16.
This case examines how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manifest culturally based on users’ contexts. The authors conduct a critical visual semiotic analysis of the race and Hispanic origin questions on the 2010 U.S. Census form, demonstrating how incongruities in design potentially harm people. This demonstrates a need for adding critical analyses to design and research and it refocuses the Society for Technical Communication’s value of promoting the public good on to design and documentation in order to fight injustice.  相似文献   
17.
梁卓  褚鑫  曾艳  周桔  马俊才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12):1399-1405
生物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组学时代的到来催生数据量级的增长将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向"数据密集型科学"的新范式转变。因此,生物资源的大数据与生物资源本身一样,也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成为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热点和战略制高点。目前,我国亟待加快建设国家级战略生物资源大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全面支撑生物资源保存、利用、开发、挖掘和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体系,形成包括数据质控流程、数据存储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和数据转化中心的可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高效分析和可用、易用的综合数据系统,支撑我国生物资源前沿领域科学发现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信息平台配合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的建设,形成了包括数据管理规范、数据汇集平台、数据门户和数据可视化系统在内的一套完整的数据生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数据的集成、共享、挖掘和利用。目前,该平台已经覆盖中国科学院植物园、标本馆、生物遗传资源、实验动物、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5类资源的42家单位,集成6 981 465条数据,且全部数据资源都可以通过数据门户进行共享。  相似文献   
18.
对档案学核心期刊中244篇档案社会记忆研究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及双聚类分析,可以直观、科学地反映我国档案社会记忆研究的发展状况。我国档案社会记忆研究目前已趋于成熟发展阶段,研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后保管时代档案社会记忆价值构建、档案记忆和权力与身份认同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边缘弱势群体的档案记忆、数字档案记忆资源的整合和开发等方面。建议在档案社会记忆范式构建期继续深化理论研究深度,将档案社会记忆的学理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发挥理论研究的现实指导和发展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意义]探究知识创新扩散路径下的隐性知识扩散和转移行为,据此构建蕴含专家学者隐性知识的知识地图,对推动知识共享与创新至关重要。[方法 /过程]首先从科学知识图谱与知识地图融合的角度明确创新扩散驱动的隐性知识地图构建原理,在此基础上建构隐性知识地图构建流程模型,并以微电子领域为例,围绕主题、学科、机构、地区4个维度内的创新扩散路径,衍生出隐性知识载体的内在关联,借助可视化方式构建隐性知识地图,探究专家隐性知识扩散和转移行为规律。[结果 /结论 ]提出以创新扩散为驱动的微电子领域内的隐性知识地图构建方案,追踪知识创新扩散脉络与隐性知识载体间知识流动行为,可充分满足专家定位、团队构建、专家推荐三个场景下的独特需求。  相似文献   
20.
The retrospective amount of research literature dedicated to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E) is overwhelming, which makes producing an overview difficult. However, advanced bibliometric mapping and clustering techniques can help visualize and structure complex research literature. Thus, the objective of this mapping study is to systematically explore and cluster the EE research literature to deliver a taxonomic scheme that can serve as a basis for future research. The analyzed data, which were drawn from the Web of Science and Scopus, consist of 1773 peer-reviewed documents published between 1975 and 2014. On the one hand, this taxonomy should create stronger ties to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the other, it can foste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 to boost both interdisciplinary EE and its impact on a global basis. This work reinfor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EE research by identifying and distilling the most powerful intellectual relationships among its contributions and contributors. Consequently, this study addresses not onl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but also entrepreneurship educators and policymakers in an effort to boost entrepreneurial spirit, design effective policy instruments, and, ultimately, improve societal welf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