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8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美声唱法是17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歌唱方法,推进了欧洲乃至世界声乐演唱方法的创新和声乐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本文从美声唱法五大学派的形成、成就和教学特点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2.
20世纪现代派产生以前,中国美术对世界美术的影响很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在18世纪,中国美术却是以一种非常间接的、极其微妙的方式在欧洲园林艺术里得到了某些体现,对欧洲园林艺术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中西方美学思想关于自然美、空间等概念的不同理解,形成的中西园林艺术差异,由于中国园林艺术影响,整齐划一,以直线和对称形式为基调的欧洲古典园林向中国自然风致园发展。  相似文献   
63.
十八世纪后期,在欧洲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这便是感伤主义文学,其鼻祖为英国的作家斯泰恩。1768年他出版了《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也叫《感伤的旅行》),“感伤主义”一词便来源于此。当时古典主义正在消亡,许多作家,诸如英国的汤姆生、法国的卢梭、德国的歌德等竞相仿效,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运用感伤主义的手法。自此,在欧洲文坛上形成了一股潮流。  相似文献   
64.
漫谈电池     
电池的研究是很偶然的。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个名叫路易吉·伽伏尼的意大利物理学家正在解剖青娃。他用一只黄铜钩钩住蛙腿的肌肉时,无意中钩子碰到了铁栅栏,他发现蛙腿在颤动。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伽伏尼假设存在某种“动物电”,这种“动物电”只有在活着的组织中出现。不过,这个假设后来证明是错误的。后来一位叫亚历山德罗·伏打的意大利科学家提出疑问,他认为伽伏尼观察到的电作用其实是化学反应的结果。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一个过程。伏打确信两种不同的金属(铁栅栏和铜钩与蛙腿肌肉中的盐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65.
《课外阅读》2008,(8):I0002-I0003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也是她最大的城市,同时是欧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和旅游城市之一。多瑙河从市区静静地流过;著名的维也纳森林从西、北、南三面环抱着城市,辽阔的东欧平原从东面与其相对,到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维也纳环境优美,景色诱人,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随着十八世纪以来艺术的繁荣,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闻名遐迩。  相似文献   
66.
编后     
《中国文化》2010,(2):234-234
<正>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先生高足荣新江教授的缅怀文字,藉由书房和书的细故,还季先生大学者真书生的本色,特刊于卷首,以志永怀。本期佳构颇丰,张寿安先生专攻明清学术思想史,《龚自珍学术思想研究》、《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等著述,让我们见识了作者严谨绵密的研究风格与文章体制。《打破道统,重建学统》一文,是她对清代学术思想史流变的一个新观察。杨儒宾先生的《混沌与太极》,以上古神话的雄奇瑰丽,追述元气淋漓的先秦学术,一反学界成见,认为中华文化有丰富  相似文献   
67.
张金余老师《工业革命发生在十八世纪而不是十九世纪》(《中学历史教学》2009年第10期)一文从标题看肯定是正确的,但文章说“北师大2007年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前言说‘19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席卷整个欧洲’。这里的‘十九世纪’应该是‘十八世纪”’,则是知识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68.
北师大2007年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前言说“19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席卷整个欧洲”。这里的“十九世纪”应该是“十八世纪”。  相似文献   
69.
抓拍·旅游     
感谢留学生Eric不好好上学,整天背着相机在欧洲瞎逛,此次他跑到了英国,面对两只鸭子按下了快门,于是让我们见到了传说中的海德公园。  相似文献   
70.
从《歧路灯》看十八世纪河南方言词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歧路灯》是清代河南作家李绿园(1707-1790)用鲜活纯正的河南话写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语言学资料。它所反映出的十八世纪河南方言词汇,具有鲜明的区域性色彩和突出的时代特征,而这二又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拿现代河南方言词汇与之比较,相同点和不同处都很明显,继承的一面和发展的一面体现都很充分。作为十八世纪-汉族由近代向现代演进的关键时期-的作品,《歧路灯》中新旧词语的兴替现象、旧有的属于近代汉语的意义用法与新生的趋向于现代汉语的意义用法并存的现象相当普遍,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质。认真调查这些现象,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