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6篇
  免费   2篇
教育   723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3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诗性精神     
生存与劳动这一在本休论上网一的事实,在人类文化的知性思维中却被一分为二,于是活着与生存、手段与目的便成为彼此致视的两营对垒,生被分离、劳动披上了凝重的二重性外衣,思面对这一无法逃安逸的事实,不得不把自己还原于自身——语言、思维中。在这一还原中,思与诗遇合、思于诗中洞见了消解分离的可能性、从而世界便被置设于诗性意义的召唤中,于是思诗便以否定的方式将自己的向度导向了对终极意义的关注。  相似文献   
62.
英语诗性语言的双重美学特征指英诗语言形式表现及暗示的美学特征,前者为“显”,后者为“隐”,它们是英语诗性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赖以产生的相辅相存的两个方面。本文运用现代文学理论,结合对英语诗歌实例的分析,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层面对上述美学特征进行了界定和评述。  相似文献   
63.
体育风靡世界已有时日,至今仍然"风景这边独好",究其成功的原因有很多,而它的"美",是众口皆碑的原因之一。经过比较和研究发现,它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它就像一篇朴实的隽秀的散文,充满了"诗性美"。这种  相似文献   
64.
梁晓声 《教师》2010,(20):1-1
这是我对教育事业的看法。想想吧,我们将医务工作者颂称为“白衣天使”,而“白衣天使”们,在当代社会中,无一不是由医科专门院校培养出来的。他们救死扶伤的医术得自于医科院校,他们的医德,其实最初也得自于那些院校。  相似文献   
65.
世界正向"休闲时代"迈进,而休闲不仅是消遣娱乐活动,还将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态存在论美学关注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这对休闲理论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休闲活动中也应将生态美学所倡导的理念予以实践,创造和谐、诗性的生态式休闲。  相似文献   
66.
诗人汤松波一直以一种沉潜的姿态寻找着中国诗歌的根,他在对古典文化意境的现代重构中寻根,在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诗性演绎中寻根,在对地理文化的重新阐释中寻根,在民族文化根性中延展开了他的诗性空间。  相似文献   
67.
诗性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汉字创造的意象性、本真性、想象性及其与书法艺术发展的关系等诸方面,在本质上体现的就是一种诗性精神。其所涵括的诗性思维、诗性语境和诗性人格,对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当今这种诗性精神的缺失,也成为书法艺术的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8.
一、所谓园本文化 文化名人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相似文献   
69.
当代欧州华文诗歌主要指1949年后在欧洲定居或客居期间的中国人以现代汉语为工具所创作的新诗作品。这些诗歌的汉语诗性建构主要有以下三个维度:一、挖掘汉字的审美表现力,展现汉字音形义的审美特质;二、化用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注重拓展或颠覆古典意象的传统意蕴;三,以现代社会为基点,重新审视和表现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当代欧华诗歌汉语诗性建构的努力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0.
诗性精神的现代熔铸是朱玛拜对当代中国哈萨克小说叙事艺术的重要贡献.他既立足本土、植根民族,又通过对现实人生的叙写和极富象征意味的动物叙事,表达了对普遍人性与人生意义的沉思和追问.另外,在长篇小说《寡妇》中,他还通过历史追溯和现实描绘,书写了哈萨克民族最为深刻的文化灵魂,表达了对其现状及未来命运的深切忧思.因此,不仅在当代中国哈萨克族作家中具有标杆意义,对于整个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来说,也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