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8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47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大师的寡言     
正寡言就是不喜说话,指人沉默,很少说话。一个恬静寡言的人,往往性格内向,而外表的寡言却与内心的活跃恰成正比。而大师们的寡言,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索。史学大师陈寅恪,用寡言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晚年的陈寅恪,在政治运动的浪潮中,要按照"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去研究、撰写、发表、出版史学的鸿篇巨著,已经是不可能了。但他又不能违背自己的准则,他只有选择寡言。虽然寡言了多年,但他并没有停止思索与探求。他努力克服双眼失明、又跛一足的困难,凭着极大的毅力,在助  相似文献   
42.
李怡 《东方文化》2001,(1):81-86
陈寅恪先生是我国名的历史学家,古典学家和宗教学家,是本世纪的学术大师,其中《柳如是别传》是先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长篇巨,他凭借惊人的毅力和多年来知识的积累,在其晚年目盲体衰的恶劣条件下完成这部作品。“全书八十余万言,以柳氏本末为主,而附之以钱氏有关事迹,并详述柳氏与陈子龙、程孟燧、谢三宾、宋徵舆、李待问等人的交往关系,多发前人未发之覆。”  相似文献   
43.
1942年.国内物价飞涨。胡适听季羡林说陈寅恪一家食不果腹.立刻托季羡林送上3000美元.但陈寅恪坚辞不受。胡适想了一个让陈寅恪能接受的办法.提出将陈先生不需要的书抵扣这3000美元。于是季羡林奉送上3000美元。并替胡适拉回一车书。这车书,胡适又捐给了一些社会机构.  相似文献   
44.
徐静 《学习之友》2010,(2):46-48
2009年11月12日,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故居在广州中山大学修复开放。  相似文献   
45.
水木湛清华     
张毅 《新高考》2010,(11):65-65
中国踽踽独行入二十世纪的门槛时,除了八国联军劫后的满目疮痍,更有着国权尽丧的辛丑条约。而一纸城下之盟,屈辱深重的庚子赔款在倾尽国力的浩叹外,却意外收取了清华这一不期之约。  相似文献   
46.
陈寅恪先生给学生的一篇毕业论文的批语,从论文材料的鉴别和引用、引用作品的版本、前人观点和自己观点的关系、句读与词语的使用等方面,体现了陈寅恪先生治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陈寅恪先生之所以成为大学者,是因为他有着实事求是的高远境界,即使在篇幅短小的文章中也会不期然而然地体现出学问大家的风范。  相似文献   
47.
在近年来民国学术地图的绘制中,不少学者推尊“史学二陈”(陈寅恪、陈垣)。在“二陈”中,陈寅恪的地位尤为显赫,被目为民国学术界的“龙头老大”、“现代史学的第一人”。也有学者提出,中国现代史学家中最杰出的有四人,那就是“二陈”再加吕思勉和钱穆,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  相似文献   
48.
《中国图书评论》2010,(2):124-125
陈寅恪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本书为“她”一字作传,也写出了一部文化史。  相似文献   
49.
[开栏的话]汉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不仅维系在血脉上,更寄托于汉字上。汉字里有无穷无尽的宝藏,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块活化石,都有一部历史,都隐藏着许多故事。我们可能天天接触汉字,但我们对汉字的了解有多少呢?了解了汉字,就能更好地运用汉字。作为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对汉字有所理解。陈寅恪先生说:"通经必先识字。"鲁迅当年已是学富五车,还去听章太炎先生讲文字,留下了厚厚的一本笔记。可见他们对汉字的重视。  相似文献   
50.
冷学宝 《高中生》2013,(9):56-57
1925年初,清华大学开始筹建“国学研究院”。受聘的讲师、教授,荟萃了国学各领域的精英。其中,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因为以教授身份各负责一个研究室,被誉为“清华四导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